沃野“慧”种 密植生金
文章字数:1675
记者 武跃林 通讯员 武彩
八月的朔城大地,骄阳似火,却敌不过田野间升腾的蓬勃希望。一片片浓绿油亮的玉米地,在蓝天下挺拔地舒展身姿。近日,朔城区下团堡乡长头村的一片核心试验田,成了全市农业科技目光的焦点——朔城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玉米单产提升现场观摩会在此火热举行。
田间课堂:聚焦“密植高产”的科技密码
来自全市的农技骨干,朔城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以及种植大户,共120余人,顶着烈日齐聚于此。他们的目标明确而迫切:解开在有限耕地上让玉米“生”出更多粮食的科技密码——“北斗导航无人驾驶+膜侧播种+膜下滴灌+耐密型品种”这套集成技术模式。
“耕地资源越来越紧,想多打粮,就得向科技要单产。”该基地技术负责人、正高级农艺师李淑兰的开场白掷地有声。站在田埂上,她指着规划整齐的试验田块,详细剖析着项目的核心设计:优选良种、精定密度、验证技术。4个精心挑选的耐密植、抗倒伏品种——先玉1483、黄金粮MY73、金科玉3306、科华272,被科学地种植在从亩5000株到7000株(每500株一个梯度)的不同密度试验田中,目标就是找到每个品种在朔城这片土地上实现最高产稳产的“黄金密度点”。
该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少卿补充道,严谨的数据采集是这一切的基础,目的就是要让这些探索出的成果,能真正落地,惠及千家万户。
膜侧播种:解开密植瓶颈的“金钥匙”
观摩会的高潮,在于对核心技术——“膜侧播种”的深度解析。李淑兰没有使用复杂的术语,而是指着旁边一台覆膜播种一体机,结合田里整齐划一的苗行,将它的优势讲得明明白白:“精准”破难题。“瞧这苗,多齐整。”李淑兰指着田里高度一致的玉米苗感叹。她解释道,膜侧播种机的精量排种系统,如同一位一丝不苟的“点种大师”,能严格按预设的密度和株距,将每一粒种子精准点播在膜侧。“人工播种深浅不一、疏密不匀的老大难,彻底解决了,密植的‘地基’才打得牢。”“厚膜”筑暖巢。她弯腰拾起一片试验田使用的加厚地膜(厚度≥0.015mm),展示其强韧度。“这可不是普通膜。覆膜、播种、覆土一次完成,省工省力。关键是,它集雨、抑草、保墒、增温的效果特别好,还更耐用。尤其是在高密度种植下,给玉米根系营造了一个水、热、肥都更协调舒适的‘家’。”“协同”显威力。“这技术不是单打独斗。”李淑兰强调,膜侧播种完美适配了“北斗导航精量播种”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北斗导航为播种机提供“笔直轨道”,确保行直距匀;覆膜的同时,滴灌带就精准铺设在了膜下,未来水肥将像“打点滴”一样精准直达作物根部。
田畴印证:科技赋能,密植也能稳产健壮
理论讲解后,与会者迫不及待地走进核心试验田。眼前的景象令人振奋:即使在设定的高密度(5000-7000株/亩)条件下,4个优选品种依然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群体高度整齐划一,植株挺拔健壮,叶片深绿油亮,田间通风透光良好,粗壮的气生根牢牢抓住土地。大家纷纷蹲下身,仔细对比观察同一品种在不同密度梯度下的细微差异,寻找着那个“黄金密度点”。
“应用了全套‘加厚膜+导航播+膜侧种+滴灌肥’技术的田块,优势一目了然。”一位种植大户指着旁边对比鲜明的对照田说。应用技术的玉米,健壮度、均匀度显著胜出;加厚地膜在阳光下反射着光泽,完好无损,膜下难觅杂草踪影;滴灌系统静静地伏在地膜之下,预示着未来精准的水肥管理。丰收的希望,仿佛已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中酝酿。
“技术人员讲得透彻,在田里看得更明白。”另一位观摩的农户脸上洋溢着兴奋,“好品种是基础,这‘四件套’技术是实打实的保障。密植能这么稳,植株这么壮实,秋收的底气,那是真足啊。”
引擎轰鸣:驶向高产高效的新征程
烈日下的长头村试验田,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展示,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这场以最直观、最具说服力的方式进行的“田间课堂”,清晰地勾勒出朔城区依靠科技赋能,探索玉米高产高效、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坚实路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技术是突破的“引擎”。当耐密植的良种遇到智能精准的“北斗导航”,当高效的“膜侧播种”遇见节水的“膜下滴灌”,并被“加厚地膜”精心呵护,一套环环相扣、协同增效的科技组合拳已然成型。朔城区这片被科技点亮的沃野,正孕育着金秋更丰硕的答卷。
八月的朔城大地,骄阳似火,却敌不过田野间升腾的蓬勃希望。一片片浓绿油亮的玉米地,在蓝天下挺拔地舒展身姿。近日,朔城区下团堡乡长头村的一片核心试验田,成了全市农业科技目光的焦点——朔城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玉米单产提升现场观摩会在此火热举行。
田间课堂:聚焦“密植高产”的科技密码
来自全市的农技骨干,朔城区农业科技示范主体以及种植大户,共120余人,顶着烈日齐聚于此。他们的目标明确而迫切:解开在有限耕地上让玉米“生”出更多粮食的科技密码——“北斗导航无人驾驶+膜侧播种+膜下滴灌+耐密型品种”这套集成技术模式。
“耕地资源越来越紧,想多打粮,就得向科技要单产。”该基地技术负责人、正高级农艺师李淑兰的开场白掷地有声。站在田埂上,她指着规划整齐的试验田块,详细剖析着项目的核心设计:优选良种、精定密度、验证技术。4个精心挑选的耐密植、抗倒伏品种——先玉1483、黄金粮MY73、金科玉3306、科华272,被科学地种植在从亩5000株到7000株(每500株一个梯度)的不同密度试验田中,目标就是找到每个品种在朔城这片土地上实现最高产稳产的“黄金密度点”。
该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少卿补充道,严谨的数据采集是这一切的基础,目的就是要让这些探索出的成果,能真正落地,惠及千家万户。
膜侧播种:解开密植瓶颈的“金钥匙”
观摩会的高潮,在于对核心技术——“膜侧播种”的深度解析。李淑兰没有使用复杂的术语,而是指着旁边一台覆膜播种一体机,结合田里整齐划一的苗行,将它的优势讲得明明白白:“精准”破难题。“瞧这苗,多齐整。”李淑兰指着田里高度一致的玉米苗感叹。她解释道,膜侧播种机的精量排种系统,如同一位一丝不苟的“点种大师”,能严格按预设的密度和株距,将每一粒种子精准点播在膜侧。“人工播种深浅不一、疏密不匀的老大难,彻底解决了,密植的‘地基’才打得牢。”“厚膜”筑暖巢。她弯腰拾起一片试验田使用的加厚地膜(厚度≥0.015mm),展示其强韧度。“这可不是普通膜。覆膜、播种、覆土一次完成,省工省力。关键是,它集雨、抑草、保墒、增温的效果特别好,还更耐用。尤其是在高密度种植下,给玉米根系营造了一个水、热、肥都更协调舒适的‘家’。”“协同”显威力。“这技术不是单打独斗。”李淑兰强调,膜侧播种完美适配了“北斗导航精量播种”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北斗导航为播种机提供“笔直轨道”,确保行直距匀;覆膜的同时,滴灌带就精准铺设在了膜下,未来水肥将像“打点滴”一样精准直达作物根部。
田畴印证:科技赋能,密植也能稳产健壮
理论讲解后,与会者迫不及待地走进核心试验田。眼前的景象令人振奋:即使在设定的高密度(5000-7000株/亩)条件下,4个优选品种依然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群体高度整齐划一,植株挺拔健壮,叶片深绿油亮,田间通风透光良好,粗壮的气生根牢牢抓住土地。大家纷纷蹲下身,仔细对比观察同一品种在不同密度梯度下的细微差异,寻找着那个“黄金密度点”。
“应用了全套‘加厚膜+导航播+膜侧种+滴灌肥’技术的田块,优势一目了然。”一位种植大户指着旁边对比鲜明的对照田说。应用技术的玉米,健壮度、均匀度显著胜出;加厚地膜在阳光下反射着光泽,完好无损,膜下难觅杂草踪影;滴灌系统静静地伏在地膜之下,预示着未来精准的水肥管理。丰收的希望,仿佛已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中酝酿。
“技术人员讲得透彻,在田里看得更明白。”另一位观摩的农户脸上洋溢着兴奋,“好品种是基础,这‘四件套’技术是实打实的保障。密植能这么稳,植株这么壮实,秋收的底气,那是真足啊。”
引擎轰鸣:驶向高产高效的新征程
烈日下的长头村试验田,不仅是一场技术的展示,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这场以最直观、最具说服力的方式进行的“田间课堂”,清晰地勾勒出朔城区依靠科技赋能,探索玉米高产高效、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坚实路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技术是突破的“引擎”。当耐密植的良种遇到智能精准的“北斗导航”,当高效的“膜侧播种”遇见节水的“膜下滴灌”,并被“加厚地膜”精心呵护,一套环环相扣、协同增效的科技组合拳已然成型。朔城区这片被科技点亮的沃野,正孕育着金秋更丰硕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