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朔风里的“犟种人”
——马现秋麦田逐光记
文章字数:1987

  本报记者 鲁燕 戎张仁
  朔州的风总带着刀子般的凌厉,却刮不动马现秋骨子里那股“轴”劲儿。这位从河北邢台走来的外乡人,用31年时间,把朔州的黄土地焐成了自己的战场——先是在调味料生意里撞得头破血流,又在冬小麦试验田里摸爬滚打,硬是把别人眼里的“不可能”,种成了金灿灿的希望。
  1994年的朔州街头,马现秋攥着借来的本钱,在逼仄的调味铺里支起货架。头两年,账本上的赤字像腊月玻璃窗上的霜花越积越厚:第一年赔6万元,第二年亏3万元。亲戚们劝他“别在火坑里烧钱”,他却偏要往更深的地方钻,厚着脸皮回老家又借了一笔钱。每天天不亮,他就钻进店铺,把花椒按颗粒大小分拣,将八角对着阳光辨成色,连最不起眼的香叶都要数清脉络。这份执拗终于在第三年换来了转机,当盈利数字第一次爬上账本,他却望着油坊头村冬月里漫天的黄土,又动起了“不安分”的心思。
  “地不能闲着,人更不能服软。”这句口头禅,成了马现秋此后十年的注脚。三十多年前在家乡学的制种手艺,像一粒沉睡的种子,在朔州的寒风中苏醒。他凭着模糊的记忆,在自家田地刨出一块试验田,从选种到育苗,每一步都带着股“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倔劲。头七个冬天,麦苗总在寒潮里成片枯死,村民们站在地头摇头:“其他地方的麦种,能抗住咱朔州的风雪?”家人看着他把积蓄全砸进地里,急得直掉眼泪,他却蹲在结冰的田埂上,用冻得发紫的手指丈量麦苗的间距。
  2022年初春的那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马现秋在试验田里突然僵住——几株嫩绿的麦苗正顶着残雪舒展叶片。这个在寒风中熬过八载的汉子,像孩子般在田垄间又笑又哭。他知道,这不仅是麦苗的胜利,更是自己与命运较劲的勋章。而这份胜利,也吸引来了朔城区贾庄乡薛家店村党支部书记赵海军。
  赵海军至今记得初见马现秋的场景:这个浑身沾着泥土的“犟人”,说起冬小麦种植时眼里的光,比朔州的太阳还炽热。
  薛家店村4300亩耕地像铺开的黄绸子,水渠纵横织成网。多年来,玉米秆在田埂上站了一年又一年,成了土地上不变的景致。
  2023年,一场关于土地的革新悄然展开……
  “区委高位谋划推动,村集体引领整合资源,种植能人投资经营,冬小麦+适宜作物两茬种植,集体个人合理分配收益”赵海军说,“薛家店村这样的模式,让冬小麦种植试验示范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
  土地流转户可得800元/亩租金,纯收入的60%归投资经营人、20%归村集体、剩余20%作为分红归土地流转户。“把地交出去,旱涝保收拿租金,年底还有分红可盼,这账咋算都划算。”村民们心里盘算着……
  转年开春,连片的冬小麦田就真的在地里站成了队。
  2024年的风一吹,薛家店村的冬小麦田从50亩疯长成500亩,返青率达到94%。赵海军和马现秋成了麦田里最忙碌的人。他们领着人在田垄间埋滴灌管,塑料管在黄土地上画出银色的脉络,每一滴水都像被仔细安排好的信使,顺着管道钻进麦苗的根须里,还捎带着全水溶的氮钾肥,把养分喂得足足的。农资公司的无人机嗡嗡掠过,像一群勤恳的蜂子,把氨基酸水溶肥均匀撒在叶片上,病虫害躲得远远的,500亩麦子铆着劲长,穗子沉甸甸的,比往年的玉米杆子更让人心里踏实。
  如今站在田埂上望,500亩麦苗铺成绿海,风一吹就翻着浪。马现秋蹲在田埂上,指尖划过麦叶上的绒毛,他嗓子里带着沙粒般的笃定:“‘长寿1号’‘长寿2号’长得精神着呢,颗颗麦粒都在使劲鼓肚子。”
  七月的朔州,清新舒爽,薛家店500亩的麦田变了模样。先前翻涌的绿浪被泼上了金漆,沉甸甸的麦穗把麦秆压得弯了腰。风来时,千亩田垄里滚过一阵“哗啦啦”的脆响,像是满地金珠在碰撞。麦芒上沾着的晨露被日头晒成细碎的光,远远望去,整片田野混着泥土被晒透的暖味,连空气里都飘着甜津津的麦香。
  马现秋踩着田埂上的草屑往里走,裤脚扫过麦秆,带起一串细碎的麦芒。他随手掐下一支麦穗,在掌心搓了搓,吹掉麦壳,饱满的麦粒滚落在手心里,黄澄澄的,带着瓷实的光泽。“今年实际亩产1216斤,与测产时亩产1230斤相比,产量达到了98.86%”。他边说边捏起一粒塞进嘴里,咯嘣一声嚼得清脆,眼角的皱纹里都淌着笑意,“当初在试验田熬那八年,就盼着这一天——咱朔州的土地,也能长出这么金贵的冬小麦。”
  田埂上早站满了村民,有人蹲在麦垄边数麦穗上的颗粒,看着远处忙碌的收割机,村民们脸上爬满了笑容。
  马现秋望着眼前忙碌的人群,又抬头看了看湛蓝的天,忽然想起开春时说的那句“把黄土变成绿色的麦田”——现在看来,这绿色的麦浪里,还藏着金色的希望呢。
  赵海军和马现秋合计着,要让土地在春秋两季都哼着丰收的调子,得拉着乡亲一起把麦田连成片,让成本降下来,让实惠多起来,把小农户、村集体、托管的能人拧成一股绳。还盘算着盖起能存下千吨麦子的仓房,搭起晒谷场,再建个石磨面粉厂,让石磨转起来,磨出的面粉带着麦香,飘进朔州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
  而马现秋和他的冬小麦,正是这场振兴路上最生动的注脚。朔风掠过他斑白的鬓角,却吹不散他眼底燃烧的倔强,那是属于“犟种人”的浪漫——用一生时光,把荒芜熬成沃土,把不可能种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