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蚂蚱“蹦”出大“钱”景
文章字数:696
本报讯(记者 罗文平 张小菊 李子宣)在山阴县吴马营乡闫家窑村,一场蚂蚱“变形记”正在上演。这些昔日被视为田间害虫的小生灵,如今在养殖基地里实现了价值蜕变,化身为驱动乡村发展的“新引擎”,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走进该村的蚂蚱养殖基地,一排排整齐的白色拱棚在林地间格外醒目。网棚内,成千上万只蚂蚱在特制的饲草上密集跃动。昔日的田间虫害,正依托“棚养蚂蚱”这一创新模式,焕发出全新的产业生机。该村党支部相关负责人说:“每个大棚40天左右一茬,一年三茬,每茬产量800斤左右,每斤按15元左右销售,销售渠道经过公司订单的模式和‘养殖+加工+销售’两种渠道进行销售,养出来的蚂蚱全部销售出去。”
产品质量的稳定与可靠,是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该村的养殖基地内,温度湿度监测仪、恒温器等设备一应俱全,为蚂蚱的孵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通过控温控湿、精细管护等手段,有效提升了蚂蚱的产量与品质。该村蚂蚱养殖工人闫利山说:“我在工作期间每天测量大棚的温度和湿度,温度一般控制在35摄氏度左右,不能超过38摄氏度。在蚂蚱的喂养方面,一天喂玉米草4次,上午2次,下午2次,总共6个大棚的蚂蚱,一天喂玉米草需要1500多斤。”
凭借显著的品质优势,该村的蚂蚱深受市场青睐,不仅成为近年来备受追捧的餐桌美食,更因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兼具预防贫血、增强免疫力等健康功效而备受推崇。小小的蚂蚱释放出可观的经济价值,为拓展农业增值空间、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提供了新路径,成为该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下一步,将增加投入,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发展更多的销售渠道,推动蚂蚱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走进该村的蚂蚱养殖基地,一排排整齐的白色拱棚在林地间格外醒目。网棚内,成千上万只蚂蚱在特制的饲草上密集跃动。昔日的田间虫害,正依托“棚养蚂蚱”这一创新模式,焕发出全新的产业生机。该村党支部相关负责人说:“每个大棚40天左右一茬,一年三茬,每茬产量800斤左右,每斤按15元左右销售,销售渠道经过公司订单的模式和‘养殖+加工+销售’两种渠道进行销售,养出来的蚂蚱全部销售出去。”
产品质量的稳定与可靠,是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该村的养殖基地内,温度湿度监测仪、恒温器等设备一应俱全,为蚂蚱的孵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通过控温控湿、精细管护等手段,有效提升了蚂蚱的产量与品质。该村蚂蚱养殖工人闫利山说:“我在工作期间每天测量大棚的温度和湿度,温度一般控制在35摄氏度左右,不能超过38摄氏度。在蚂蚱的喂养方面,一天喂玉米草4次,上午2次,下午2次,总共6个大棚的蚂蚱,一天喂玉米草需要1500多斤。”
凭借显著的品质优势,该村的蚂蚱深受市场青睐,不仅成为近年来备受追捧的餐桌美食,更因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兼具预防贫血、增强免疫力等健康功效而备受推崇。小小的蚂蚱释放出可观的经济价值,为拓展农业增值空间、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提供了新路径,成为该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下一步,将增加投入,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发展更多的销售渠道,推动蚂蚱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