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俞晓阳
文章字数:1631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知识体系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乃至人文艺术都存在着紧密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跨学科整合,不仅能打破学科壁垒、丰富教学内容,更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价值、策略与路径。
  一、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核心价值
  提高学习兴趣:跨学科整合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其他学科内容结合,降低理解难度、激发探究欲望。例如,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融入美术绘画,学生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自然掌握图形特征,远比单纯的概念讲解更生动。
  培养综合素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例如,结合科学课的“植物生长”记录数据,运用数学中的统计知识分析生长规律,既巩固了统计方法,又理解了科学探究的逻辑性。
  构建知识网络:跨学科学习帮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关联,形成结构化认知。比如,将“时间单位”与历史课的“朝代纪年”结合,学生在换算“时、分、秒”的同时,也能理解“世纪、年代”的时间概念,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实践策略
  与科学学科的整合:科学探究离不开数据测量、分析与推理,这为数学应用提供了天然场景。
  在“长度单位”教学中,可结合科学课的“物体测量”活动:让学生用直尺测量树叶的长度、课桌的高度,记录数据并比较大小,在实践中理解“厘米、米”的实际意义。
  学习“平均数”时,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学生分组记录不同温度下种子的发芽数量,通过计算平均数分析温度对发芽率的影响,既掌握了统计方法,又理解了科学实验的变量控制思想。
  与语文、艺术学科的整合:数学不仅是“数字的学问”,也包含逻辑表达与空间想象,这与语文、艺术的核心素养相通。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首先……然后……”等关联词描述解题思路,将数学逻辑与语言表达结合;学习“分数”时,通过朗读“半亩方塘一鉴开”等诗句,体会“一半”在文学中的表达,感受数学与人文的联系。
  在“对称图形”教学中,让学生观察京剧脸谱、剪纸作品的对称美,动手绘制对称图案并标注对称轴,在审美创作中深化对“对称”概念的理解;学习“比例”时,结合绘画中的“缩放”技巧,让学生按比例将小图放大,体会“比与比例”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生活是跨学科学习的“大课堂”,许多生活场景本身就包含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设计“校园购物节”活动:结合“人民币的认识”与“加减运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交易中计算价格、找零。同时融入“诚信交易”的品德教育,实现数学与德育的结合。
  开展“校园平面图绘制”项目:学生需要测量教室、操场的尺寸(数学测量),确定方向和位置(科学常识),用简洁的符号标注设施(美术设计),最终完成一幅包含数学数据、科学原理和艺术表达的平面图,综合运用多学科能力。
  三、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的注意事项
  立足数学核心:跨学科整合需以数学知识为“主线”,避免为了“跨学科”而偏离数学教学目标。例如,在与科学结合时,核心是掌握“数据处理方法”,而非深入研究科学原理。
  贴合学生认知:整合内容需符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低年级可侧重与美术、语文的简单融合(如数一数诗歌中的数字);高年级可尝试更复杂的项目式学习(如“校园节水方案”设计,融合数学计算、科学知识、语言表达)。
  注重过程评价:跨学科学习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思路,而非单一的数学答案。例如,在“平面图绘制”中,既要评价尺寸计算的准确性,也要肯定学生的创意表达和团队协作。
  小学数学跨学科整合不是简单的“学科拼接”,而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构建多学科联动的学习生态。教师应立足课堂、挖掘关联、创新形式,让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逐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右玉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