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多措并举扎实抓好防汛减灾工作
文章字数:1281
本报讯(记者 刘淑花)针对今年降水呈现出“点多面少,北多南少”分布不均的特殊状况,我市应急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多措并举统筹抓好防汛减灾各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抓实责任落实。严格执行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四级包联体系,明确乡镇主要负责人、水库“三个责任人”、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等重点岗位汛期全员到岗要求,将责任与压力逐级传导至基层“神经末梢”。朔州市防指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的责任闭环,确保每项工作有人抓、每个环节有人管。
做好监测预警。完善“叫应”与“反馈”机制,依托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通过《提示函》、短信、乡村大喇叭、应急广播、微信群等多渠道传递预警信息,确保直达村到户、覆盖“最后一公里”。对日均降雨量超50毫米、小时降雨量超20毫米的区域,第一时间“叫应、叫醒”责任人;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加强联合会商,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督促基层细化“转移谁、谁转移、何时转、转到哪、如何管理”流程,提前果断撤离危险区群众,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
坚持会商研判。持续推行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联合会商机制,汛期实行“每日会商、每周复盘”,遇极端天气或关键时段加密频次,全面分析雨情、水情、汛情趋势,为防汛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严格按预案启动应急响应,遇险情灾情第一时间上报、决策、发布、处置,确保反应迅速、措施精准。
严格督查整改。坚持“汛期不过、检查不止”,由朔州市防指(办)牵头组建综合督查组,联合行业部门开展专项督查,聚焦河道、水库、易涝点等重点区域排查隐患,建立问题台账,明确责任人和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定期“回头看”,确保隐患动态清零。同时严防汛期道路安全,排查危险路段,强化车辆监管,遇极端天气果断采取道路管制措施,限制通行。
完善应急储备。坚决做到“不怕兴师动众、不怕十防九空”,及时前置队伍物资,做好处置险情灾情的准备,统筹对接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抢险队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及社会应急力量,组织开展市、县、乡(街道)、村“四级”演练,备足备齐防汛物资,定期维护保养抗洪抢险、排水防涝、应急通信、发电车等装备设备,优化储备布局,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运得快。
加强值班值守。保持应急状态,严格落实24小时防汛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实行“零报告”制度。针对夜间降雨特点充实值班力量,提前部署队伍与物资,确保险情发生时迅速响应、高效处置。强化信息共享,严格执行《洪涝突发险情灾情报告暂行规定》,遇短时强降雨、洪峰过境等重要紧急情况第一时间上报,做到首报要快、续报要准、终报要全,坚决防止迟报、漏报、瞒报。
强化舆论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短视频等平台,常态化宣传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等防范知识及避险技能,编发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通过科普讲座、应急演练等形式,在学校、社区、农村普及防灾知识,让群众知晓风险、掌握避险方法。及时发布防汛动态和预警信息,回应社会关切,营造“全民参与、群防群治”氛围,提升全社会防汛防灾能力。
抓实责任落实。严格执行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四级包联体系,明确乡镇主要负责人、水库“三个责任人”、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等重点岗位汛期全员到岗要求,将责任与压力逐级传导至基层“神经末梢”。朔州市防指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的责任闭环,确保每项工作有人抓、每个环节有人管。
做好监测预警。完善“叫应”与“反馈”机制,依托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通过《提示函》、短信、乡村大喇叭、应急广播、微信群等多渠道传递预警信息,确保直达村到户、覆盖“最后一公里”。对日均降雨量超50毫米、小时降雨量超20毫米的区域,第一时间“叫应、叫醒”责任人;各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加强联合会商,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督促基层细化“转移谁、谁转移、何时转、转到哪、如何管理”流程,提前果断撤离危险区群众,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
坚持会商研判。持续推行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联合会商机制,汛期实行“每日会商、每周复盘”,遇极端天气或关键时段加密频次,全面分析雨情、水情、汛情趋势,为防汛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严格按预案启动应急响应,遇险情灾情第一时间上报、决策、发布、处置,确保反应迅速、措施精准。
严格督查整改。坚持“汛期不过、检查不止”,由朔州市防指(办)牵头组建综合督查组,联合行业部门开展专项督查,聚焦河道、水库、易涝点等重点区域排查隐患,建立问题台账,明确责任人和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定期“回头看”,确保隐患动态清零。同时严防汛期道路安全,排查危险路段,强化车辆监管,遇极端天气果断采取道路管制措施,限制通行。
完善应急储备。坚决做到“不怕兴师动众、不怕十防九空”,及时前置队伍物资,做好处置险情灾情的准备,统筹对接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抢险队伍、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及社会应急力量,组织开展市、县、乡(街道)、村“四级”演练,备足备齐防汛物资,定期维护保养抗洪抢险、排水防涝、应急通信、发电车等装备设备,优化储备布局,确保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运得快。
加强值班值守。保持应急状态,严格落实24小时防汛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实行“零报告”制度。针对夜间降雨特点充实值班力量,提前部署队伍与物资,确保险情发生时迅速响应、高效处置。强化信息共享,严格执行《洪涝突发险情灾情报告暂行规定》,遇短时强降雨、洪峰过境等重要紧急情况第一时间上报,做到首报要快、续报要准、终报要全,坚决防止迟报、漏报、瞒报。
强化舆论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短视频等平台,常态化宣传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等防范知识及避险技能,编发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通过科普讲座、应急演练等形式,在学校、社区、农村普及防灾知识,让群众知晓风险、掌握避险方法。及时发布防汛动态和预警信息,回应社会关切,营造“全民参与、群防群治”氛围,提升全社会防汛防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