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浩然正气万古留
●殷培续 罗 强 殷志伟
文章字数:1927
  在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英雄的朔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取得了彻底胜利。八路军一二○师创建的朔县西山抗日根据地,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经受了洗礼,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得到锤炼,8年抗战不失陷,凝结着无数英烈的鲜血和汗水,承载着老区人民的艰辛与付出。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块红色根据地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人民心中。
  朔县,古称马邑、朔州。清《朔州志》云:“朔州古善阳地,为云中支郡,内控长城,外连大漠,背居延而面燕京,右偏关而左雁门。襟山带水,四塞为固,古墩野戍,回环盘护,固西北一大扼塞,为云中之唇齿,全晋之巨防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9月,八路军一二○师派民运科长饶兴带一批干部来到朔县西山一带,宣传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同年12月19日,从延安来的老红军侯绍贵,奉晋西北省委指示,于1938年1月2日组建了中共朔县县委,成为首任县委书记。从此,开创了朔县人民革命的新纪元,全县人民在共产党、八路军的领导下,抗日救亡的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
  霜打青松松更青,血染红旗旗更红。朔县西山抗日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是抗战8年雁北唯一坚持下来的一块红色根据地。它既是晋绥通向陕甘宁边区的门户,又是党中央连接绥蒙、晋察冀根据地的通道,也是平鲁、山阴、应县、怀仁、左云、右玉等雁北各县,以及神池、偏关、崞县等忻州地区抗日力量依托的后方。8年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炮火连天,硝烟弥漫,英雄的西山抗日根据地军民,面对日寇残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和无数次的野蛮“扫荡”,昂首挺胸,坦然应对,西山根据地坚不可摧,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中有智勇双全、运筹帷幄的我军优秀指挥员、高级将领,如张宗逊、宋时轮、刘华香、贺炳炎、王赤军等;有高瞻远瞩、胸怀全局的地方党政军卓越领导人,如康世恩、李登瀛、侯绍贵、石磊、宇洪、王尚志、苗树森等;有冒着敌人的炮火一往无前、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如姜佐才、刘克旺、蒙尉、赵振国、杜邵堂、赵力生等;有机智勇敢、冲锋陷阵的烽火英雄,如王斌、尹茂官、林龙、李步洲、孙兴昌、杨万贵等。有爆破能手,有地雷专家,有侦察尖兵,有神枪民兵,有缴军粮大户,有做军鞋模范,有地下工作者,有敌占区“眼线、耳朵”。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救亡图存的中坚。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左右战争;他们活学活用毛主席军事思想,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得心应手。攻坚战、伏击战、麻雀战、袭扰战、破击战、地雷战,各种战术全面开花,八方报捷。一大批英雄豪杰在这块土地上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辉煌业绩,甚至献出宝贵生命。英雄们的壮举,使嚣张至极的日本侵略者深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朔县军民用血肉之躯,赢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无数先烈长眠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总书记的精辟论述,诠释了英雄与先锋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极端重要性。正是有了这些英雄和先锋,朔县西山根据地才能够立于不败,长期坚持下去;也正是有了这些无数的英雄和先锋,才能够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才能彻底胜利。
  朔县抗日根据地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泪与抗争的历史,是一部彰显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的历史。由此我们深刻认识到,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只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抵御不了的强敌。
  如今硝烟已经散去,血迹已经擦干,英雄们的光辉业绩彪炳史册,然而他们的生动故事和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本书只是记载了英雄群体中的冰山一角,尚有无数英雄人物囿于资料的匮乏而未能入书。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朔县西山抗日根据地那段峥嵘岁月,认识那些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澎湃激情,传承红色基因,把英雄精神发扬光大,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开拓前进,勇往直前!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谨以此书,献给在烽火岁月中浴血奋战、用生命和汗水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每一位英雄!献给在烽火岁月中付出巨大牺牲的英雄的朔县人民。正是:
  烽火当年燃朔州,英雄喋血护金瓯。
  枪林弹雨身先赴,铁骨忠魂志不朽。
  陷阵冲锋驱敌寇,舍生忘死解民忧。
  山河锦绣今非昔,浩然正气万古留。(本文系三晋出版社《烽火英雄谱》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