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尚德 福泽后代
文章字数:1098
读了哥哥写的《崇学重教的母亲》之后,我思绪万千,想起母亲在世时的点点滴滴,我更觉得母亲的一生,平凡中蕴含着伟大,更感到家族之兴旺,根系于母亲之贤德。
母亲祖辈父辈是文化人,虽然她小时候由于家庭突变,命运多舛,失去识字的机会,也许是根脉传承,母亲崇尚文化是她刻在骨子里的品德。
比如,父亲曾上过私塾房,写得一手好字,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父亲经常代人写信,过春节给乡亲们写春联,母亲非常支持,特别是父亲写春联的时候,母亲还爬在炕沿边帮忙研墨,我们弟兄们则爬在一边观看,一家人其乐融融。
母亲不仅重视子女们上学,钟情家庭知识文化氛围,而且深受祖辈家风影响,尊崇传统礼教,践行传统礼仪。
母亲和父亲结婚时,爷爷已去世,母亲侍奉婆婆,承担起家里的全部家务,奶奶苛刻挑剔,母亲逆来顺受,恪守妇道。我们家是大家庭,兄弟姊妹六人,从我记事起,全家人平时吃饭,奶奶在世时第一个端碗的是奶奶,奶奶去世后第一个端碗的是父亲,而且一大家子坐在炕上吃饭,父亲始终是坐正面吃头份。在大集体年代,父亲在队里赶大皮车,常常外出拉炭拉货,当父亲回来坐上炕,母亲就将热腾腾的饭端在跟前,经常还特例给炒个菜,喝上两盅,我们规规矩矩在一边瞅着。母亲相夫教子长幼有序的持家理念,自觉规范着我们家庭成员的言行。
教育子女母亲从来没有破口大骂过,也很少和父亲拌嘴,母亲是农村妇女,却没有农村妇女的习惯,不串门,不唠嗑,一生向善,谨言慎行,出生和磨难又造就了她内心强大的性格、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品行和相信未来用心未来的信念追求。
我不禁想起了母亲一些看似不起眼实则叫人心疼的事例:母亲做饭时,拿出几个土豆,切的过程总要剩上一两个放回去。稀粥锅煮土豆瓣,母亲是有数的,吃饭的时候一人几瓣就几瓣。
有时过节吃鸡肉,我们家人口多,母亲切几块怎么分配都是有计划的,熬熟肉后,母亲一点点去分到每个碗里,而轮到她最后,最多是鸡爪子或者鸡屁股。
有一年粮食紧张,剩下一点白面,母亲给我们吃葫芦包子,而母亲自己吃的却是包着苦菜的包子。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好像从来没闲过,总是在不停地做营生,一家人的衣服,从春到冬,从冬到春,拆了洗,洗了缝,就连我们的鞋都是母亲亲手做的,记得尤其是在晚上,母亲在煤油灯下总是不停地做针线活。直到她去世前几年身体状况还好的时候,仍然给我们兄弟姊妹们纳鞋垫,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着母亲做的鞋垫……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母亲,她没有多大本事,也没有多大业绩,但她的智慧和美德以及孕育出的家风,滋养着我们后代。如今,我姊妹兄弟六人,最小的也已退休,我们这一代知识改变了命运,超越了父辈,我们下一代又超越了我们。崇文尚德,永不褪色,弘扬家风,兴家兴国。
母亲祖辈父辈是文化人,虽然她小时候由于家庭突变,命运多舛,失去识字的机会,也许是根脉传承,母亲崇尚文化是她刻在骨子里的品德。
比如,父亲曾上过私塾房,写得一手好字,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父亲经常代人写信,过春节给乡亲们写春联,母亲非常支持,特别是父亲写春联的时候,母亲还爬在炕沿边帮忙研墨,我们弟兄们则爬在一边观看,一家人其乐融融。
母亲不仅重视子女们上学,钟情家庭知识文化氛围,而且深受祖辈家风影响,尊崇传统礼教,践行传统礼仪。
母亲和父亲结婚时,爷爷已去世,母亲侍奉婆婆,承担起家里的全部家务,奶奶苛刻挑剔,母亲逆来顺受,恪守妇道。我们家是大家庭,兄弟姊妹六人,从我记事起,全家人平时吃饭,奶奶在世时第一个端碗的是奶奶,奶奶去世后第一个端碗的是父亲,而且一大家子坐在炕上吃饭,父亲始终是坐正面吃头份。在大集体年代,父亲在队里赶大皮车,常常外出拉炭拉货,当父亲回来坐上炕,母亲就将热腾腾的饭端在跟前,经常还特例给炒个菜,喝上两盅,我们规规矩矩在一边瞅着。母亲相夫教子长幼有序的持家理念,自觉规范着我们家庭成员的言行。
教育子女母亲从来没有破口大骂过,也很少和父亲拌嘴,母亲是农村妇女,却没有农村妇女的习惯,不串门,不唠嗑,一生向善,谨言慎行,出生和磨难又造就了她内心强大的性格、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品行和相信未来用心未来的信念追求。
我不禁想起了母亲一些看似不起眼实则叫人心疼的事例:母亲做饭时,拿出几个土豆,切的过程总要剩上一两个放回去。稀粥锅煮土豆瓣,母亲是有数的,吃饭的时候一人几瓣就几瓣。
有时过节吃鸡肉,我们家人口多,母亲切几块怎么分配都是有计划的,熬熟肉后,母亲一点点去分到每个碗里,而轮到她最后,最多是鸡爪子或者鸡屁股。
有一年粮食紧张,剩下一点白面,母亲给我们吃葫芦包子,而母亲自己吃的却是包着苦菜的包子。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好像从来没闲过,总是在不停地做营生,一家人的衣服,从春到冬,从冬到春,拆了洗,洗了缝,就连我们的鞋都是母亲亲手做的,记得尤其是在晚上,母亲在煤油灯下总是不停地做针线活。直到她去世前几年身体状况还好的时候,仍然给我们兄弟姊妹们纳鞋垫,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着母亲做的鞋垫……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母亲,她没有多大本事,也没有多大业绩,但她的智慧和美德以及孕育出的家风,滋养着我们后代。如今,我姊妹兄弟六人,最小的也已退休,我们这一代知识改变了命运,超越了父辈,我们下一代又超越了我们。崇文尚德,永不褪色,弘扬家风,兴家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