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村集体经济 助推乡村振兴
文章字数:967
本报讯(记者 刘淑花)夜幕下,在朔城区下团堡乡马营堡村的宇翔文化乐园的电音节活动中,炫目的灯光交织出斑斓的光影,绚烂的烟花点亮乡村的夜空,踩着动感十足的音乐鼓点,游客们手持水枪喷射出晶莹的水线,爽朗的笑声传递出生活的幸福。
马营堡村位于朔城区西北部,距市区5公里,下团堡乡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临西环路,西接西山森林公园,北近峙峪遗址,村内通有8路公交车。特别是村内所建的马营堡,有“千年古堡”之称。据传,此堡建于秦朝时期,是当时蒙恬大将军为抗击匈奴修建的军事城堡,因时间的推移,以及受战争的影响,堡墙部分受损,但依然保留着原有的轮廓,与古堡西南500米处的烽火台遥相呼应,气势恢宏,庄严威武。马营堡烽火台则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长城建筑与地理信息数据库中记录了其地理位置。
依托优越地理位置及文旅优势,近年来,马营堡村党支部立足本村实际情况,通过支委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与联农带农结合起来,探索推行“经济组织企业化”的经营模式,成立朔城区马营堡村农牧种植发展有限公司,做强做大村集体经济。构建“劳务输出型”发展模式,通过与洗衣店、天使绿化劳务公司签订劳务合同,开展劳务输出,年收入可达20万元;创新“产业带动型”模式,利用村集体种植大棚与朔州市苗木有限公司合作种植景观树,年收入可达20万以上;发展“资产投入型”模式,如以土地入股投资的方式与混凝土搅拌站合作,村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间接地使全村152名剩余劳动力能够长期获得收入。同时积极借鉴外地“联合发展型”“股份合作型”“乡村旅游型”等发展模式,探索资源、资产发包租赁型之外的集体经济收入模式,形成马营堡村集体经济建设的发展新格局。
特别是去年以来,马营堡村与宇翔科技管理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对村域内废弃的“垃圾”沟壑实施系统性生态治理,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生态教育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旅综合体——宇翔文化乐园。该文化园从运营以来,先后接待游客20多万人,成为市民休闲游乐的向往之地。以此为媒介,马营堡村周边农家乐、民宿入住率大幅提升,特色农产品销售额显著增长。此外,活动还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金字招牌。2020年,该村被评为“山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同时被评为朔州市文明村;2021年被朔城区区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24年被评为朔城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马营堡村位于朔城区西北部,距市区5公里,下团堡乡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临西环路,西接西山森林公园,北近峙峪遗址,村内通有8路公交车。特别是村内所建的马营堡,有“千年古堡”之称。据传,此堡建于秦朝时期,是当时蒙恬大将军为抗击匈奴修建的军事城堡,因时间的推移,以及受战争的影响,堡墙部分受损,但依然保留着原有的轮廓,与古堡西南500米处的烽火台遥相呼应,气势恢宏,庄严威武。马营堡烽火台则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长城建筑与地理信息数据库中记录了其地理位置。
依托优越地理位置及文旅优势,近年来,马营堡村党支部立足本村实际情况,通过支委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与联农带农结合起来,探索推行“经济组织企业化”的经营模式,成立朔城区马营堡村农牧种植发展有限公司,做强做大村集体经济。构建“劳务输出型”发展模式,通过与洗衣店、天使绿化劳务公司签订劳务合同,开展劳务输出,年收入可达20万元;创新“产业带动型”模式,利用村集体种植大棚与朔州市苗木有限公司合作种植景观树,年收入可达20万以上;发展“资产投入型”模式,如以土地入股投资的方式与混凝土搅拌站合作,村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间接地使全村152名剩余劳动力能够长期获得收入。同时积极借鉴外地“联合发展型”“股份合作型”“乡村旅游型”等发展模式,探索资源、资产发包租赁型之外的集体经济收入模式,形成马营堡村集体经济建设的发展新格局。
特别是去年以来,马营堡村与宇翔科技管理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对村域内废弃的“垃圾”沟壑实施系统性生态治理,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生态教育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旅综合体——宇翔文化乐园。该文化园从运营以来,先后接待游客20多万人,成为市民休闲游乐的向往之地。以此为媒介,马营堡村周边农家乐、民宿入住率大幅提升,特色农产品销售额显著增长。此外,活动还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当地旅游业的金字招牌。2020年,该村被评为“山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同时被评为朔州市文明村;2021年被朔城区区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24年被评为朔城区先进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