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游出“致富鱼”
文章字数:805
本报讯(记者 罗文平 张小菊李子宣)大棚里不仅能“南果北种”,还能“鱼菜共生”。在朔城区南榆林乡野猪窊村,水产养殖、旱地种菜两个不同的农业领域实现了“跨界牵手”“鱼菜混搭”,眼下,首批鲈鱼正从大棚游向市场,一池清水让养殖、种植迎来“双丰收”。
在野猪窊村的日光大棚,4个直径8米、高1.8米的陆基养殖圆池格外显眼,在阳光照射下闪着粼粼波光,成群的鲈鱼在水中畅游,年初投放的3000多尾鱼苗都将陆续游出大棚,游向市场。里面的鲈鱼经过8个月的精心培育,如今已经达到了上市标准,出鱼量能超2万斤,将为市民的“菜篮子”再添一份鲜活滋味。该村党支部相关负责人说:“在年初的时候投放的鱼苗,每条不到一两,现在过了8个月左右,大的达到了一斤半,最小的有一斤,销售的标准就是一斤三两到一斤半,销往本地市场,包括酒店、婚礼场所、零散的客户、垂钓中心等,现在口碑很好。”
2024年,野猪窊村利用深井水建设了淡水高密度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共设置了4个养殖大棚、16个陆基圆池,配备进水、增氧、生物过滤、自动净化等智慧化水处理设施,实时监测水质的溶氧量、液位高度、水温等关键指标,一旦数据异常,系统会立即提醒工作人员进行精准调控,为鱼类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该村养殖基地技术员麻晋说:“这个循环水养殖模式,节约水和人工,像这4个棚,基本上有一个饲养员就完全能完成日常管理,一个棚的水体积大约是500立方米,一个生产周期可以生产2万斤鲈鱼,土塘遇到季节变化、温度变化,还有恶劣的天气变化,鱼类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就立刻换水、立刻监管,健康问题在它发病之初就排除了。”
相较于普通的池塘养殖,这里的大棚循环水养殖模式还实现了生态与效益的双赢。在更换桶内水体时,鲈鱼的粪便会被抽取出来,通过排污系统沉淀、过滤等环节处理后,用来灌溉旁边的蔬菜大棚,实现二次利用。这种模式真正做到了“水产养殖无尾水,蔬菜种植不愁肥”,为没有天然水域的乡村开辟了一条旱地养鱼、节水养殖的新路子。
在野猪窊村的日光大棚,4个直径8米、高1.8米的陆基养殖圆池格外显眼,在阳光照射下闪着粼粼波光,成群的鲈鱼在水中畅游,年初投放的3000多尾鱼苗都将陆续游出大棚,游向市场。里面的鲈鱼经过8个月的精心培育,如今已经达到了上市标准,出鱼量能超2万斤,将为市民的“菜篮子”再添一份鲜活滋味。该村党支部相关负责人说:“在年初的时候投放的鱼苗,每条不到一两,现在过了8个月左右,大的达到了一斤半,最小的有一斤,销售的标准就是一斤三两到一斤半,销往本地市场,包括酒店、婚礼场所、零散的客户、垂钓中心等,现在口碑很好。”
2024年,野猪窊村利用深井水建设了淡水高密度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共设置了4个养殖大棚、16个陆基圆池,配备进水、增氧、生物过滤、自动净化等智慧化水处理设施,实时监测水质的溶氧量、液位高度、水温等关键指标,一旦数据异常,系统会立即提醒工作人员进行精准调控,为鱼类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该村养殖基地技术员麻晋说:“这个循环水养殖模式,节约水和人工,像这4个棚,基本上有一个饲养员就完全能完成日常管理,一个棚的水体积大约是500立方米,一个生产周期可以生产2万斤鲈鱼,土塘遇到季节变化、温度变化,还有恶劣的天气变化,鱼类一旦出现问题,我们就立刻换水、立刻监管,健康问题在它发病之初就排除了。”
相较于普通的池塘养殖,这里的大棚循环水养殖模式还实现了生态与效益的双赢。在更换桶内水体时,鲈鱼的粪便会被抽取出来,通过排污系统沉淀、过滤等环节处理后,用来灌溉旁边的蔬菜大棚,实现二次利用。这种模式真正做到了“水产养殖无尾水,蔬菜种植不愁肥”,为没有天然水域的乡村开辟了一条旱地养鱼、节水养殖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