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家风三教
●孟繁生
文章字数:2762
  我从小接受的家教,是父母苦心孤诣教诲我的童学启蒙常识,是看着父亲写对联得到的蒙昧猜想,也是懵懂初开时父亲一句句教的背诵的古诗文知识。
  我出生在1950年4月,那一年,父亲已经37岁,母亲27岁。在我出生的时候,父母膝下已经有了我的两个姐姐,大姐长我9岁,二姐比我大6岁,我是家里第一个男丁,是长子,父母视作掌上明珠。
  那时候,百废待兴,村里人很穷。我们家境贫寒,五口之家,住一间小土房,生活拮据。村里人常说,家有五口,一犋牛紧走,父亲是村学教书先生,半辈子当教书匠,微薄的收入,荒年岁月,难以养家糊口,常叹息,“家有三斗糠,不当孩儿王”,后弃教从农,种地养畜,维持一家人节衣缩食的温饱光景,养育我们姐弟长大成人。
  父亲经历过许多的苦难,阅历广泛,促使他的眼光远大,认知的格局也大。农家人以农为业,以苦为本,耕读传家。父亲说,耕是劳动,读是念书,一是要能吃苦,二是要好读书,三是要做好人。我们姐弟从小就谨记父亲的谆谆告诫,在父母的约束下,在一件件小事上学着做起。
  一是能吃苦。穷人家的孩子,吃苦耐劳是家常便饭,年长日久习惯了,也就形成了家风。小时候,常听父亲嘴上念叨:人来世上,就是要不怕吃苦,能吃苦耐劳,才能养家糊口。
  父亲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许我们好吃懒做,经常让我们帮着大人干家务。两个姐姐从小就帮母亲推大磨,洗衣做饭是常事。到我八九岁时,母亲鼓励我说:“小子们不吃十年闲饭,”让我跟小伙伴们到田地里拾茬生火,在家里担土垫羊圈,晒干牛粪,只要是能干的都让我们去做,从来不惜护。
  我记忆中最真切的一次,是我被父亲狠狠地揍过一顿。那年我上小学,恰好父亲赶车拉炭回家等吃饭,我在磨房里正和娃们玩唱戏,母亲催我拉风匣,我就拉就说“累死了”,说完后又跑到磨房去玩耍。这一下把父母都惹恼了,也气坏了,父亲看我不听话,躲避干活,把我拉回来就是一顿狠打,骂我不争气,我逃脱后,藏在房后供销社院里的煤油桶后不敢回家,直到半夜父母来找才回去。这一次让我受到很大的教育,当我也成为家庭长辈的时候,才渐渐懂得了父亲的苦心。
  父母一心指望我们长大成人,从不限制我们的兴趣爱好,但不许我们偷懒耍滑不干活,就是谨守着教育我们成长的底线。
  二是好读书。父亲原本是个教师,他一直以孟氏族人有先祖亚圣孟子为荣。我的列祖们,从高祖、曾祖、祖父到父亲,四代人都是村学私塾学堂教书先生,认为孟氏子弟,都应视儒家孟子学说为家学传承,始终把老祖宗孟子的学问视为家学,是家族世代相传的学问,祖父时有一个说法,叫贫学家塾。因为穷儒寒酸,从来不敢把渊源深厚的家学称作书香门第。
  父亲对我的教诲最多,花费的心血也最大。我是家中的长子,父亲期望我能念成书,有个出头之日,或者说是能光宗耀祖。在我刚一懂事时,父亲就教我背唐诗、读《百家姓》、读《名贤集》,教我背诵精心保存的《论说精华》。我从小学四年级起,就开始偷偷阅读长篇小说,父母看我喜欢读书,自然高兴。从此以后,父亲一有时间就教我背古诗词,背古书上的名言,给我讲古典故事,如囊萤映雪、孔融让梨、头悬梁锥刺股等等。
  父亲为了增加我的基础知识,对我加强启蒙教育。父亲生在民国初年,习惯那老一套纪年法,常把明清两朝的帝号先后、在位年数,背念得滚瓜烂熟,按照老一套,还把历朝历代的帝王年号让我反复牢记。对我而言,纯属天方夜谭,既不懂也没用,可是父亲仍然乐此不疲,就像往袋子里装西瓜,一直教。父亲的苦心孤诣,成为我学有专长的潜力。
  那时候,学生放学后,都要回家帮助大人干家务活,学校老师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每天放学回家,我就翻弄家里柜顶上的旧书本,二姐在南榆林上初中了,她念高小时的旧课本放在家里。我虽然认识的字不多,但能把每篇文章都断断续续地读下来,也能理解大概的意思,觉得高小课本的知识有一种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语文课本上的故事,反复阅读几次都不忍释手。母亲问我“能看懂不?”父亲总是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看不懂也不怕,多读几次,不懂就问人。”
  在我初涉世事的少年时期,一边在学校就读,一边接受父亲在课外断断续续的启蒙引导,在似懂非懂的死记硬背中,增长了许多学校老师还没有教给的知识。
  三是做好人。我从小在家庭里,父母对我特别地呵护,有一口吃的先让我吃,但在为人处世上有严格的规矩约束。由于我们家几代长辈们,一直遵循把家教视为一种传承的教育方式,尤其强调家庭对于培养子女品德、知识和技能的作用,不仅上一辈父母有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家庭侄男外女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传承。祖父游学维生,父亲弃教从耕,没有培养出一个能使家庭摆脱困境的人才。唯有一条就是先祖们都能坚守品德良心,祖祖辈辈都遵守公序良俗,人贫身正,平安应世,从来没有出过歹人异事。
  家教家风,使我在头脑里具有了谨慎做好人的规矩。我从小时候,就记得父亲在《论语·为政篇》中教给我背诵熟记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父亲说,从来孔孟学说一脉传承,孔子教育弟子们,在家孝敬父母,出门顺从师长;要谨言慎行,诚实有信用,要广泛地尊敬大众亲邻,多接近仁义有道德的人。不仅如此,还要尽余力,研习六艺诗文。父亲言传身教,用这几句话教育我们,要成为有品德有修养的好人,在家庭教育中,成为我们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
  我小时候顽聊淘气,常常跟小伙伴玩着耍着,就吵嘴骂人或打架,父母不限制我贪玩的兴趣爱好,但又对我有严格要求,不许聚众打架斗殴,不许在学校调皮捣乱,不许给老师添麻烦。那时候,小伙伴们家里都穷困,有时候会从家里偷拿熟食出来交换改口味。一次我见别人衣兜里有好吃的东西,就拿少半个窝头交换,还哄着说回家取上再补。吃完东西我就跑了,小伙伴追到家里讨要,被母亲知道了,就跟父亲和姐姐们说我占别人的便宜。母亲为人本分,乐于助人,平时与左邻右舍借物品随借随还,从不失信。我一回家就被母亲训斥了一顿,批评我说:“从小就学会哄骗人,长大了怎么做人?谁还能看得起你。”还让我给人家送去一个熟窝头补还,以示歉意。就这一点些微小事,引起了父亲的重视,几次三番给我讲诚信做人,吃亏是福,还不厌其烦地跟我说“路窄时让人一步自然宽”的道理。
  在这以后,我一直觉得很是委屈,认为父母是小题大做。大姐看出我的心思,跟我说:“父母深爱咱们,在家里任你来去,是亲遮了眼。长大了在外和人遇事,别人不会由着你的性子来。父母的教训是为你操心,亲人口中出苦言,你要好好想想,长大了对你好。”
  父母的言传身教,严格的要求,家庭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我的成长具有深刻影响,使我能够自谨自律,在有良好的礼仪和行为规范方面,增强了品德和教养,更能自我约束,遵守社会规则。
  在家里接受到父母让我学做好人的家庭教育,眼见了父母对亲戚邻居的以礼相待、潜移默化的感染,对我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是我成长的启蒙老师,直到我成年后,才理解了父母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