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虫口夺粮”
文章字数:974

近日,在朔城区高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试验田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病虫害绿色防控田间课堂”正在上演——没有黑板粉笔,取而代之的是嗡嗡作响的无人机、闪着蓝光的太阳能杀虫灯,还有挂在玉米秆上不起眼的小卡片……来自全区各乡镇的种粮大户代表、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农技人员共计50余人一起观摩学习。
“快看,无人机喷药还能走‘之’字形。”种粮大户们仰着脖子,手机镜头追着空中灵巧翻转的植保无人机。只见无人机沿着规划好的路线在田间穿梭,所到之处大片白雾均匀喷洒,其高效、精准的作业能力,令观摩人员赞叹不已。随后,技术人员进行了雾点测试采集,药雾均匀得像筛过一样,怪不得能省三成药。往常需要十多人忙活一整天的打药作业,如今这台“铁蜻蜓”2小时就能搞定。据介绍,无人机植保还能根据不同地块的病虫害情况,实现精准施药,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
田埂边,该合作社负责人甄兴春取下杀虫灯昆虫收集器,向大家“晒战绩”。罐底密密麻麻的玉米螟蛾子,全是昨夜杀虫灯的“战利品”。“这灯就像给虫子设的‘深夜酒吧’,来一个灭一个。”甄兴春的玩笑引得众人凑近观察。经介绍,太阳能杀虫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将其诱捕杀灭,可以有效减少害虫基数。另外,性诱捕器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它巧妙利用昆虫性信息素,精准诱捕特定害虫,既环保又高效。最让农户们好奇的,是叶柄上别着的拇指大的纸片。“这可是‘虫虫特工队’。”技术员捏起一张赤眼蜂卵卡解释道,“等害虫产卵,这些蜂宝宝就钻进去‘吃空饷’,比打农药干净。”种了30年地的种粮大户雷大爷连连咂嘴:“老祖宗说以虫治虫,如今真叫你们玩出花样了。”还有各类生物防治手段,如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玉米螟,捕食螨防治玉米红蜘蛛等,这些生物防治手段构建起生态平衡的病虫害防控体系,有效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观摩间隙,一场“土专家”与“科班生”的辩论赛悄然展开。“性诱剂成本高咋办?”“无人机刮风天能飞不?”面对连珠炮似的提问,该区植保站站长刘德斌一一作了解答,并详细讲解了绿色防控技术的原理、应用方法及农药减量增效的重要意义。“虽然前期投入较大,但绿色防控技术能减少农药使用,长期看反而更节省成本……”
夕阳西下,意犹未尽的种粮大户们仍围着技术人员讨论适合本地的病虫害防控方案。通过此次观摩学习,大家对绿色防控技术有了更加直观、全面的认识,也更坚定了搞好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