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统一城市自来水价格 书写惠民稳企新答卷
文章字数:1567
本报讯(记者 刘淑花)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以来,应县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高位推动、精准测算、分批推进、部门协同”的扎实举措,将城市居民自来水用水价统一规范为3.6元/立方米(含2.55元自来水基础水价+1.05元供水加压费),交出了一份“惠民稳企”的民生答卷。
“由于种种历史因素,我们县城暂时无法实现全天候供水,城内所有小区均自建蓄水设施,以‘供水加压’保障居民用水,也导致县城居民小区存在‘70%的小区5元/立方米、17%的小区5.5元/立方米’的水价乱象。”应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一特殊现状,让加压费的核定成为“既不让物业亏、又不让居民担”的关键难题。为规范县城居民自来水用水价格,县委、县政府高位统筹“定方向”,部门联动“破困局”。
该县分管副县长多次牵头召开专题会议,召集市场监管、电力、自来水公司、发改、住建等部门“围坐议事”,明确核心目标:既要解决水价“高低不一”的乱象,更要破解“供水加压”带来的费用争议。经研究决定,各部门职责精准划分:市场监管局牵头统筹,负责价格核定与公平性把控;电力、自来水公司提供能耗、基础水价数据;发改局给出价格政策指导;住建局协调物业与居民的沟通衔接。这种“政府主导、部门拧成一股绳”的联动机制,为后续工作扫清了“单打独斗”的障碍。
“供水加压和二次加压不一样,蓄水设施的电费、维护费、人工成本都得算细,不然要么物业扛不住,要么居民多掏钱。”这是县工作人员在调研中的深切体会。为确保加压费核定“公平公正”,该局主动牵头,从全县不同规模、不同蓄水设施类型的小区中,选取10家物业作为“测算样本”,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实地核算,确保精算加压“定标准”,试点算清“明白账”。
测算组蹲点小区泵房,逐笔记录蓄水设施的日耗水量、电量、月度维护开支、专人看管成本;对接电力部门核实电价标准,联合自来水公司确认基础水价构成,最终形成详细的“成本清单”:每立方米水的供水加压成本约1.05元,加上2.55元的自来水基础水价,3.6元/立方米的统一水价“浮出水面”。这个价格,既覆盖了物业的合理成本,又比之前最高5.5元的水价降低近35%,真正实现“物业不吃亏、居民得实惠”。
为避免政策“一刀切”引发矛盾,县市场监管局采取“试点先行、分批推广”的稳妥策略,让水价规范工作“走得稳、落得实”。
第一批试点选取了5个老旧小区、新建小区、中型规模小区类型样本,先行推行3.6元/立方米的统一水价。工作人员全程驻点,协助物业核算历史账目、向居民解读水价构成,及时解决“蓄水设施成本公示”“预存水费抵扣”等细节问题,积累了“可复制”的试点经验。
在试点无异议的基础上,第二批将试点范围扩大至15家小区,同步开展“水价规范进小区”宣传,通过张贴公告、业主群讲解、现场答疑等方式,让居民清楚“每一分钱花在哪”,争取到100%的理解与支持。
随着前两批小区的顺利推进,全县剩余55家小区的水价规范工作“水到渠成”,实现了全覆盖。截至目前,县城内75家小区已全部实现水价统一,彻底告别了“小区间水价差1元多”的现象,全县35228户业主受益。
此次水价规范工作,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凸显“民生上的温度”。从曾经的水价5元、5.5元到如今的3.6元,居民用水成本平均降幅达28%-34%,一个三口之家每年可减少水费支出约100元,全县年降水费约210万元;对物业而言,1.05元/立方米的供水加压费“有据可依”,避免了之前“收多了居民有意见、收少了自己贴钱”的尴尬。
规范水价“蹲点测算、分批推进”的扎实行动,让居民看到了“政府解决问题的诚意”。小区业主们纷纷为政府点赞:“以前总觉得水价高得不明不白,现在不仅降价了,连加压费怎么算的都清清楚楚,这工作做得实在。”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水价动态监管+定期回访’机制,一方面严防物业乱加价、乱收费,另一方面持续跟踪供水加压成本变化,确保3.6元的惠民水价长期稳、真惠民。”该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由于种种历史因素,我们县城暂时无法实现全天候供水,城内所有小区均自建蓄水设施,以‘供水加压’保障居民用水,也导致县城居民小区存在‘70%的小区5元/立方米、17%的小区5.5元/立方米’的水价乱象。”应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一特殊现状,让加压费的核定成为“既不让物业亏、又不让居民担”的关键难题。为规范县城居民自来水用水价格,县委、县政府高位统筹“定方向”,部门联动“破困局”。
该县分管副县长多次牵头召开专题会议,召集市场监管、电力、自来水公司、发改、住建等部门“围坐议事”,明确核心目标:既要解决水价“高低不一”的乱象,更要破解“供水加压”带来的费用争议。经研究决定,各部门职责精准划分:市场监管局牵头统筹,负责价格核定与公平性把控;电力、自来水公司提供能耗、基础水价数据;发改局给出价格政策指导;住建局协调物业与居民的沟通衔接。这种“政府主导、部门拧成一股绳”的联动机制,为后续工作扫清了“单打独斗”的障碍。
“供水加压和二次加压不一样,蓄水设施的电费、维护费、人工成本都得算细,不然要么物业扛不住,要么居民多掏钱。”这是县工作人员在调研中的深切体会。为确保加压费核定“公平公正”,该局主动牵头,从全县不同规模、不同蓄水设施类型的小区中,选取10家物业作为“测算样本”,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实地核算,确保精算加压“定标准”,试点算清“明白账”。
测算组蹲点小区泵房,逐笔记录蓄水设施的日耗水量、电量、月度维护开支、专人看管成本;对接电力部门核实电价标准,联合自来水公司确认基础水价构成,最终形成详细的“成本清单”:每立方米水的供水加压成本约1.05元,加上2.55元的自来水基础水价,3.6元/立方米的统一水价“浮出水面”。这个价格,既覆盖了物业的合理成本,又比之前最高5.5元的水价降低近35%,真正实现“物业不吃亏、居民得实惠”。
为避免政策“一刀切”引发矛盾,县市场监管局采取“试点先行、分批推广”的稳妥策略,让水价规范工作“走得稳、落得实”。
第一批试点选取了5个老旧小区、新建小区、中型规模小区类型样本,先行推行3.6元/立方米的统一水价。工作人员全程驻点,协助物业核算历史账目、向居民解读水价构成,及时解决“蓄水设施成本公示”“预存水费抵扣”等细节问题,积累了“可复制”的试点经验。
在试点无异议的基础上,第二批将试点范围扩大至15家小区,同步开展“水价规范进小区”宣传,通过张贴公告、业主群讲解、现场答疑等方式,让居民清楚“每一分钱花在哪”,争取到100%的理解与支持。
随着前两批小区的顺利推进,全县剩余55家小区的水价规范工作“水到渠成”,实现了全覆盖。截至目前,县城内75家小区已全部实现水价统一,彻底告别了“小区间水价差1元多”的现象,全县35228户业主受益。
此次水价规范工作,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凸显“民生上的温度”。从曾经的水价5元、5.5元到如今的3.6元,居民用水成本平均降幅达28%-34%,一个三口之家每年可减少水费支出约100元,全县年降水费约210万元;对物业而言,1.05元/立方米的供水加压费“有据可依”,避免了之前“收多了居民有意见、收少了自己贴钱”的尴尬。
规范水价“蹲点测算、分批推进”的扎实行动,让居民看到了“政府解决问题的诚意”。小区业主们纷纷为政府点赞:“以前总觉得水价高得不明不白,现在不仅降价了,连加压费怎么算的都清清楚楚,这工作做得实在。”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水价动态监管+定期回访’机制,一方面严防物业乱加价、乱收费,另一方面持续跟踪供水加压成本变化,确保3.6元的惠民水价长期稳、真惠民。”该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