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强化资金监管守好乡村振兴“钱袋子”
文章字数:1048
本报讯(记者 刘淑花)乡村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资金的使用管理,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实做细乡村振兴资金监管工作,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乡村振兴资金管理好、使用好、效益发挥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加强资金规范管理,确保项目推进高效有序。严格资金使用方向,聚焦乡村振兴重点任务,重点支持产业发展、巩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就业帮扶、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关键领域,确保资金投入精准有效。严格执行“负面清单”管理,严禁资金用于行政运行开支、形象工程等非重点事项。强化全流程监管,围绕资金分配、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到资金拨付全生命周期,开展全过程、全链条监督,紧盯衔接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整治重点,确保各环节规范透明。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手段,依托防返贫监测系统对衔接资金实施动态监测与分析,实时追踪资金流向与使用进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村级公示栏、线上门户网站等多渠道公开衔接资金使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扩大信息覆盖面,确保群众看得见、查得懂、能监督。
聚焦重点领域,推动“精准滴灌”靶向发力。坚持向重点地区倾斜,截至目前,2025年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共投入重点帮扶县31751.81万元,其中右玉县投资建设23座光伏扶贫电站,对脱贫村实现全覆盖,脱贫户每户每年可增收7000余元。坚持向特色优势倾斜,立足特色产业,实施“四个一批”分类施策,紧密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帮扶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坚持向基础提升倾斜,重点支持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电力通信等基础短板领域,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提升乡村生产生活条件。
强化统筹聚合,多方持续推动增添效益。财政资金兜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注重统筹整合资金,打破部门壁垒,集中用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短板。金融资本添动能,2025年,已投放小额信贷2595万元,帮助脱贫户发展养殖、加工、经营等生产性项目,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贷,推出“农易贷”“粮油贷”等专属信贷,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社会力量聚合力,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企业结对帮扶行政村,投入帮扶资金,进一步形成财政保基本、金融活水来、社会添活力的多元投入格局,推进资金项目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中持续发力,推动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强资金规范管理,确保项目推进高效有序。严格资金使用方向,聚焦乡村振兴重点任务,重点支持产业发展、巩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就业帮扶、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关键领域,确保资金投入精准有效。严格执行“负面清单”管理,严禁资金用于行政运行开支、形象工程等非重点事项。强化全流程监管,围绕资金分配、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到资金拨付全生命周期,开展全过程、全链条监督,紧盯衔接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整治重点,确保各环节规范透明。充分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手段,依托防返贫监测系统对衔接资金实施动态监测与分析,实时追踪资金流向与使用进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村级公示栏、线上门户网站等多渠道公开衔接资金使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扩大信息覆盖面,确保群众看得见、查得懂、能监督。
聚焦重点领域,推动“精准滴灌”靶向发力。坚持向重点地区倾斜,截至目前,2025年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共投入重点帮扶县31751.81万元,其中右玉县投资建设23座光伏扶贫电站,对脱贫村实现全覆盖,脱贫户每户每年可增收7000余元。坚持向特色优势倾斜,立足特色产业,实施“四个一批”分类施策,紧密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动帮扶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坚持向基础提升倾斜,重点支持农村道路、水利设施、电力通信等基础短板领域,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提升乡村生产生活条件。
强化统筹聚合,多方持续推动增添效益。财政资金兜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注重统筹整合资金,打破部门壁垒,集中用于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短板。金融资本添动能,2025年,已投放小额信贷2595万元,帮助脱贫户发展养殖、加工、经营等生产性项目,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发放小额信贷,推出“农易贷”“粮油贷”等专属信贷,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社会力量聚合力,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企业结对帮扶行政村,投入帮扶资金,进一步形成财政保基本、金融活水来、社会添活力的多元投入格局,推进资金项目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中持续发力,推动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