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从“能办”到“好办”的跃升
文章字数:1861
记者武跃林
注册企业实现“一小时办结”,工程审批时限压缩超70%,12345热线回访满意率达99.26%……这一组组鲜活的数据,是我市政务服务实现从“能办”到“好办”深刻变革的生动印证。自2024年4月以来,我市以整治“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为突破口,掀起了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务服务效能革命。市、县两级行政审批部门采取超常规举措,立足企业和群众视角,累计推动整改问题1315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764个,建立完善制度188项,总结形成典型案例242个,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一件事”集成改革: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实现了企业注册、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社保登记、公积金登记等环节的“一套标准、一网通办”。电子营业执照在税务、社保、金融等高频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原来仅施工许可证一项至少需要7个工作日,没想到现在加上消防设计审查,两天就全部办完了。行政审批的速度和效率确实高,必须点赞!”近日,市敬老院改造项目工作人员在拿到施工许可证和消防审查合格意见书时开心地说。
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在工程建设审批中,整合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等6个事项的申请材料,变以往逐项办理为“一张表单、一次申请、同步审核、并联发证”。办事企业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二合一、三合一、四合一等套餐式服务。这一举措使办事环节跑动次数由十多次减少至“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动”。
类似企业开办、项目开工这样的“一件事”联办服务,目前已覆盖企业准营、新生儿出生、教育入学等我市民生重点领域。截至7月底,全市已上线37个“一件事”主题服务,其中31个已有实际办件,办件覆盖度达83.8%。平均压缩办理时限67.83%、减少跑动次数83.08%、精简办事材料52.15%、优化办理环节78.68%。
服务模式创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
“过去做项目申报,常常是办完一项才知道下一项要准备什么,像摸着石头过河,既耗时又耗心力。”国电投平鲁风电项目闫工程师表示,“现在审批局提前就把所有事项和材料一次性告知清楚,我们心里有底了,前期准备时间大幅缩短。”这正是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推行项目“超前清单”和并联审批服务带来的变化。
推出“综合受理+帮办代办”服务,实现从“多头跑”到“一窗办”、从“被动等”到“主动帮”。设立无差别受理“综合窗口”,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高效服务模式,变“一事跑多窗”为“一窗办多事”。目前已有196个事项实现综窗受理。组建行政审批帮代办团队,在材料准备、网上申报、窗口受理、进度跟踪等环节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帮代办服务。今年以来,已为群众提供帮代办服务1897人次、业务咨询4942人次,推动现场办结时间缩短一半。
通过将事项下沉至街道、银行网点,缩短群众办事距离。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与工行朔州分行建立“政务服务就近办”合作机制,首批筛选市县两级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入驻工行朔州振华支行网点,配套自助服务终端和PC端等设备,依托银行专员的帮代办机制,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均配置了自助服务终端,24小时提供证明打印、医保查询等服务。市政务服务中心“7×24小时”自助服务区已进驻税务、不动产、医保、社保等各类自助终端22台,可办理民生事项45项,实现“服务不打烊”、业务办理“全天候”。
监督保障体系:打造优质服务“新生态”
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设立监督举报热线、局长信箱、政务服务“好差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多种监督渠道,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征集企业和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流程不畅、告知不到位、多次跑动、推诿拖延、态度冷淡、吃拿卡要等问题及建议。坚持每日查岗、每月开展警示教育,实施窗口工作人员考核评优,聘请人大代表、企业代表等20人担任作风监督员。借助市纪委监委优化营商环境“三难”快捷投诉平台,让监督利剑高悬,推动政务服务领域持续改进作风、提升效率。“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自设立以来,共受理群众诉求36件,全部办结。联合市纪委处理“三难”平台投诉3件。
该局多次召开纠治“难慢繁”工作推进会、下发提醒函,建立信访转办台账、“12345”投诉举报台账、交叉暗访台账、包联调研台账、自查自纠台账等“五本账”,实行半月调度、月度盘点、季度小结,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实现市县“一盘棋”整体推进。
建立“12345热线+纪检监察”联动督查和四级督办工作机制,召开全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联席会议,严格落实限时办结要求,全力推动热线诉求“接得快、办得好”。今年1至8月,共受理诉求195960件,办结率达99.31%,回访满意率为99.26%。
注册企业实现“一小时办结”,工程审批时限压缩超70%,12345热线回访满意率达99.26%……这一组组鲜活的数据,是我市政务服务实现从“能办”到“好办”深刻变革的生动印证。自2024年4月以来,我市以整治“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为突破口,掀起了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务服务效能革命。市、县两级行政审批部门采取超常规举措,立足企业和群众视角,累计推动整改问题1315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764个,建立完善制度188项,总结形成典型案例242个,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一件事”集成改革: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通过“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实现了企业注册、公章刻制、发票申领、社保登记、公积金登记等环节的“一套标准、一网通办”。电子营业执照在税务、社保、金融等高频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原来仅施工许可证一项至少需要7个工作日,没想到现在加上消防设计审查,两天就全部办完了。行政审批的速度和效率确实高,必须点赞!”近日,市敬老院改造项目工作人员在拿到施工许可证和消防审查合格意见书时开心地说。
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在工程建设审批中,整合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等6个事项的申请材料,变以往逐项办理为“一张表单、一次申请、同步审核、并联发证”。办事企业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二合一、三合一、四合一等套餐式服务。这一举措使办事环节跑动次数由十多次减少至“最多跑一次”甚至“零跑动”。
类似企业开办、项目开工这样的“一件事”联办服务,目前已覆盖企业准营、新生儿出生、教育入学等我市民生重点领域。截至7月底,全市已上线37个“一件事”主题服务,其中31个已有实际办件,办件覆盖度达83.8%。平均压缩办理时限67.83%、减少跑动次数83.08%、精简办事材料52.15%、优化办理环节78.68%。
服务模式创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
“过去做项目申报,常常是办完一项才知道下一项要准备什么,像摸着石头过河,既耗时又耗心力。”国电投平鲁风电项目闫工程师表示,“现在审批局提前就把所有事项和材料一次性告知清楚,我们心里有底了,前期准备时间大幅缩短。”这正是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推行项目“超前清单”和并联审批服务带来的变化。
推出“综合受理+帮办代办”服务,实现从“多头跑”到“一窗办”、从“被动等”到“主动帮”。设立无差别受理“综合窗口”,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高效服务模式,变“一事跑多窗”为“一窗办多事”。目前已有196个事项实现综窗受理。组建行政审批帮代办团队,在材料准备、网上申报、窗口受理、进度跟踪等环节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帮代办服务。今年以来,已为群众提供帮代办服务1897人次、业务咨询4942人次,推动现场办结时间缩短一半。
通过将事项下沉至街道、银行网点,缩短群众办事距离。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与工行朔州分行建立“政务服务就近办”合作机制,首批筛选市县两级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入驻工行朔州振华支行网点,配套自助服务终端和PC端等设备,依托银行专员的帮代办机制,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均配置了自助服务终端,24小时提供证明打印、医保查询等服务。市政务服务中心“7×24小时”自助服务区已进驻税务、不动产、医保、社保等各类自助终端22台,可办理民生事项45项,实现“服务不打烊”、业务办理“全天候”。
监督保障体系:打造优质服务“新生态”
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设立监督举报热线、局长信箱、政务服务“好差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多种监督渠道,并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征集企业和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流程不畅、告知不到位、多次跑动、推诿拖延、态度冷淡、吃拿卡要等问题及建议。坚持每日查岗、每月开展警示教育,实施窗口工作人员考核评优,聘请人大代表、企业代表等20人担任作风监督员。借助市纪委监委优化营商环境“三难”快捷投诉平台,让监督利剑高悬,推动政务服务领域持续改进作风、提升效率。“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自设立以来,共受理群众诉求36件,全部办结。联合市纪委处理“三难”平台投诉3件。
该局多次召开纠治“难慢繁”工作推进会、下发提醒函,建立信访转办台账、“12345”投诉举报台账、交叉暗访台账、包联调研台账、自查自纠台账等“五本账”,实行半月调度、月度盘点、季度小结,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实现市县“一盘棋”整体推进。
建立“12345热线+纪检监察”联动督查和四级督办工作机制,召开全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联席会议,严格落实限时办结要求,全力推动热线诉求“接得快、办得好”。今年1至8月,共受理诉求195960件,办结率达99.31%,回访满意率为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