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家风伴我行
●陈宝君
文章字数:1407
  我出生在平鲁区下水头乡西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亲是抗日战争初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干部,他1939年7月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母亲是一位勤劳朴素、性格刚强的农村妇女。
  在我刚刚记事起,父亲就给我讲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传统故事。他还经常给我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菜根谭》《论语》等经典,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以身作则教育我,要尊敬长辈,与人为善,吃苦耐劳,他的谆谆教诲我始终铭记于心。上学后老师经常给我们讲述雷锋、张思德、焦裕禄等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培养我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父辈和老师的教育与引导下,我逐渐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毕业后,父亲不幸去世,母亲生病卧床,生活非常困难。我高考以7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从此走上了艰辛独立的人生之路。1992年春,通过招工考试我进入平鲁区粮食局饲料公司,凭着热情的态度、优质的服务,赢得了领导和顾客的赞誉与好评。
  1993年7月,我调到平鲁区粮油二门市,成为一名成品粮保管员,一干就是6年。我继续发扬助人为乐精神,总是为老弱病残顾客上门送米送面。1996年12月25日,《平鲁经贸报》以“真诚美誉多”为题,对我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文明服务的业绩进行报道,在粮食系统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这让我非常自豪。
  1999年6月,我的老邻居搬家后,又搬来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二老体弱多病,儿女在外工作,我和妻子看到两位老人日常生活不便,总是关心帮助,也以此教育自己的孩子。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老两口有困难,我和妻子主动帮忙;老两口头疼脑热了,我和妻子忙着买药;老两口病情严重了,我和妻子及时通知给二老的儿女。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早晚时间帮助老人烧水、扫院、倒垃圾,帮老人购买米面,代缴水电费,并且让孩子为二老端饭、送开水、问寒问暖。虽然我和妻子都是下岗职工,但在过时过节当中,我们还会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一些零花钱,给老人买一些糖果、奶粉和营养品。在8年时间里,我们全家在生活上给予两位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二老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们两家一起走过一段难忘的岁月。
  2006年春天,我们家在旧城改造中搬迁了,但我和妻子还是经常去看望老人。老奶奶握着我和妻子的手说:“你们两口子真比我的儿子还好哩!”老人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对我们一家的感恩之心。
  二十多年前,我的生活很困难,但还是尽量凑出一些钱,对部分农村贫困孩子、生病娃、朋友和亲戚进行帮助。2001年8月,我随同《朔州日报》记者到向阳堡乡一个小村采访一位收养女孩儿的老大爷,当我看到这个孩子和她父亲住在两间破旧窑洞里,非常可怜,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钱资助孩子上学,像这样帮困济穷的好事还有许多。2002年4月,我初中的一名同学在外出收猪途中突遇车祸,当我得知他住院的消息后,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700元钱帮他治疗。2012年5月,高中另一名同学的妻子身患重病后,我非常同情老同学,并拿出500元钱让他给妻子买些营养品,深表我的一点关爱之心。
  2018年12月,我非常荣幸地被平鲁区委、区政府评为平鲁区“十大道德模范”;2019年12月,我被朔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朔州市第三届见义勇为道德模范”;2020年12月,我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第八届山西见义勇为道德模范”;2021年1月被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评为“山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先进个人”;2021年12月被中央文明办授予“中国好人”荣誉称号;2022年12月被朔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市“文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