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应县努力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
记者 武跃林
文章字数:1278
  “您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下个月5日到期,这是续办所需材料清单和网上办理流程指南,请您查收。”近日,一副食店老板刘梅收到了一条食品经营许可证到期提醒的提示短信。“太省心了!每天忙起来真容易忘,过期再办可就耽误生意了。审批部门的这项服务,真的太好了。”刘梅女士由衷赞叹。
  这条温暖的提示背后,是应县刀刃向内、优化营商环境的一系列举措之一。今年以来,应县县委、县政府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从企业群众办事的“难、慢、烦”处破题,用一套有温度、有速度的“组合拳”,让“应县服务”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一窗”集成,办事速度“跑起来”
  走进应县政务服务中心,明亮宽敞的大厅内,传统的部门“专窗”牌匾已被“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10余个“一件事一次办”综合专窗取代。前来办理运输公司开办业务的张先生在专人引导下,仅在一个窗口提交了一套材料,30分钟后便拿到了所有证照。
  “过去得跑交通、税务好几个部门,没一两天办不下来。现在就像‘点套餐’,一次搞定!”张先生的体验,得益于应县推出的29个高频“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通过环节并联、信息共享,申请材料平均减少30%,办理时限压缩50%以上,目前已累计办结超1200件。
  执法“体检”,法治环境“暖起来”
  营商环境的好坏,企业最有发言权。当地一家制造业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执法人员不仅主动出示证件,还会带来‘法治体检单’,帮我们排查风险,感觉是从‘管理者’变成了‘服务者’。”
  这份改变,源于一场深入的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该县司法局牵头对重点执法单位案卷进行“全面体检”,发现并纠正法律适用不准确等问题17项,下发8份执法监督整改建议书,并将2条违规线索移交县纪委。一套“组合拳”下来,执法行为更规范、更透明,企业家的心也更安稳了。
  项目“专班”,建设进度“快起来”
  对于重点项目,时间就是效益。应县严格执行县领导包联机制,并为每个重大项目配备“服务专班”,提供从策划立项到施工验收的“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
  “从拿地到拿到施工许可证,用了28天。”提及县里推行的“拿地即开工”改革,某重点项目负责人连连称赞,“服务专班帮我们提前预审材料,协调各个部门并联审批,允许分段办理,为我们抢出了至少3个月的宝贵工期。”
  体验“找茬”,服务温度“升起来”
  为了真正站在群众视角看问题,应县还创新设立了“政务服务体验员”和“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这些来自各行各业、以“神秘客户”身份暗访体验的监督员,已成为发现服务盲点的“啄木鸟”。
  “我提出的‘办事指南专业术语太多,老百姓看不懂’的问题,第二天就得到了整改。”一位监督员表示。目前,通过这种“我陪群众走流程”活动,已推动解决各类“难慢烦”问题235个,持续提升着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从被动审批到主动服务,从多头跑到一窗办,从严监管到暖法治,应县的营商环境优化正从纸面的“任务清单”转化为企业群众心中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下一步,应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出“午间不断档”“周末不打烊”等延时服务,继续用服务的“贴心”换来发展的“加速度”,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应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