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塞上长城焕发全新魅力
文章字数:1908

“第一次来广武,这里的长城雄浑厚重,有一种原生态的粗犷之美,感到很震撼。”金秋时节,来自北京的游客张易站在山阴县广武长城上,站在“月亮门”下极目远眺,感慨地说。
广武明长城位于雁门关外山阴县境内,明代洪武七年(1374年)修筑,全长约20公里,全部为砖石结构,由城墙、敌堡、关城、城堡、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保存较为完整部分在新广武境内,全长10000米,上面有敌楼16座,其中5座保存较为完整,被游客称为“月亮门”的遗迹更是这段“原汁原味”的古长城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具有极高的军事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2019年新广武明长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新广武-白草口段长城和右玉二边段长城被列为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山阴县广武长城文化公园保护建设项目列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45个项目之一。
万里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象征,凝聚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是亿万国人心中的精神图腾,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十四五”时期国家深入推进的重大文化工程之一。我市长城修筑历史悠久,遗存资源丰富。现存长城各类遗存1649处,墙体全长327千米:明长城240千米(内长城95千米 ,外长城145千米);汉长城、北齐早期长城约87千米;还有942座烽火台、118座关堡,全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长城文化保护传承和长城文化旅游发展。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充分利用山阴广武长城、旧广武城、汉墓群三处国家级文保单位的优势,以“大格局、大视野、大境界”抓好规划设计,精心构筑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长城文化地标、文化名片,同时聚焦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工程建设,以旅游驱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使公园建设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开放共享,让长城文化彰显出持久影响力和强大生命力。
以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我市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大力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强化长城资源保护,打造提升长城景区,完善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长城文化旅游呈现出全新面貌——
出台《朔州市长城及古堡保护条例》,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朔州段)建设保护规划》,印发《朔州市高质量推进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我市从制度层面为长城研究、宣传、保护、利用等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编印《朔州长城》宣传画册,拍摄了《穿越千年的龙脊》《广武长城》两部专题片,《朔州长城》文化丛书已经完成初稿……不断深入挖掘长城文化价值,宣传长城旅游品牌。
实施长城遗址遗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广武长城博物馆装修改造、旧广武传统村落保护传承项目、广武汉墓群和广武城保护利用设施新建项目……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展示长城文化风采。
我市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同时,融合长城文旅资源,深挖长城文化内涵,全力做好“长城+”这篇大文章,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朔风呼啸,群山苍茫,广武长城,名不虚传。”暑假期间,来自太原的自驾游游客李茵茵,站在旧广武城城墙上,遥望广武长城,激动地说,领略了广武长城的狂放,她还要沿长城一号公路,自驾车去右玉杀虎口景区感受“西口文化”。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在我市境内全长815公里,分内外长城公路,相互连通。古朴沧桑的烽火台,顽强屹立的长城墙,蜿蜒天边的旅游路,风光明媚的新农村……我市全力打造“公路+旅游”发展模式,通过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串联起了长城遗迹与边塞风光,形成了“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内外通”的“快进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公路网,勾画出了一幅大气磅礴的时代画卷。
我市还依托古长城及其周边旅游资源,以长城遗迹、古战场遗址、边塞风情、民族融合、边贸互市、军事文化等为主要吸引物,培育了右玉县右卫镇右玉艺术粮仓、平鲁区上木角乡下木角村敬德人家、怀仁市马辛庄乡鲁沟村许书记客栈等20多家“长城人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此外,我市还开展精准招商引资,助推文旅产业发展:引资建设的山阴广武国际滑雪场,已成为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引进月亮湖生态度假区建设项目,目前,正在建设“湖心岛”酒店;引进广武数字电竞文创园项目,也是省县媒体深度融合试点项目,目前正进行一期国家级越野车、摩托车赛道、电竞民宿小院等基础建设……
春观山、夏康养、秋登高、冬滑雪,塞上长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欣赏长城美景、感受塞上风情、传播长城文化。
“我们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紧扣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做强做优文旅产业,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