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晋疆情深结硕果
——朔州援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六运湖农场侧记
文章字数:1567

  第六师医院六运湖农场分院医生利用山西援建设备为患者检查。

  记者 陈萍
  金秋时节,驱车驶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六运湖农场,道路两旁是无垠的棉田,雪白的棉朵与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瑰丽的画卷。一条宽阔整洁的景观大道引领记者进入农场腹地,崭新的景观渠清澈见底,流水潺潺,如一条碧绿的丝带向远方蔓延。
  谁能想到,数年前,这条水渠还只是一条功能单一的土渠,渠岸杂乱,水上时而漂浮着垃圾。在山西省援疆工作总体部署下,朔州市倾力援建,如今的水渠焕然一新,不仅肩负着引水灌溉农田的重任,更成为了装点场容、惠及民生的风景线。渠岸两旁铺设的健身步道上,职工们漫步闲聊,孩童嬉戏玩耍,勾勒出一幅安居乐业的和谐图景。
  这清水之变,正是朔州市对口支援六运湖农场成果的生动缩影。自2013年以来,朔州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对口援疆战略部署,按照山西省统一工作部署,聚焦民生改善、产业提升、人才培育等领域,投入大量资金,持续援建项目,为农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倾情援建,民生旧貌换新颜
  “现在出门就是风景,晚上散步有路灯,健身有器材,这日子越过越舒心!”正在六运湖文化中心广场健身的王大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自对口援建工作开展以来,朔州市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一系列惠民工程,让农场职工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在农场医院,刚做完检查的患者感慨道:“我的腰是老毛病了,以前想拍个片还得到五家渠去,现在农场医院就有最新设备,还有定期坐诊的山西专家,真是太省心了。”2019年,朔州市参加援建的第六师医院六运湖农村分院综合楼投入使用,占地7600平方米,配备先进医疗设施,极大改善了当地就医条件。
  文化浸润,晋韵新风润心田
  在农场文化中心,山西非遗威风锣鼓铿锵有力的鼓点吸引了不少群众围观。这几天,农场职工、企事业单位干部等组建的六运湖锣鼓队在加紧排练,为锣鼓大赛做准备。69岁的李明星大爷虽然满头银发,但打起鼓来精神抖擞,他说:“我每天都来,这锣鼓让我感觉年轻了二十岁!山西老师教得认真,我们现在也能打出地道的山西味儿了。”
  除了援疆干部指导组建的文化团体,还有山西歌舞剧团、山西文艺轻骑兵等跨越山海来到六运湖农场,为当地群众表演了小二黑结婚、山西动画等精彩节目,不仅丰富了职工生活,更成为连接晋疆两地的文化纽带。来自山西的威风锣鼓队老师吴雪平激动地说:“我每两年来一次,这次已经是第五次来了,一开始没想到山西的传统文化在新疆这么受欢迎,看到大家排练时脸上的笑容,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而教育方面,十年来,朔州市累计选派10名优秀教师开展援教工作,农场学校中考成绩连续两年在全师16所学校中排名前三。
  人才支持,智力援疆育新机
  自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朔州市已派出张毅、仝存凯、齐雷、武海滨、张彦青5名骨干干部及16名柔性援疆人才奔赴六运湖农场。这些援疆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不仅带来项目和资金,更聚焦“智力的延续”,为农场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在医疗领域,朔州累计选派4名医疗骨干驻点支援,他们规范医院科室建设,悉心指导本地医生开展诊疗,显著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受益于此,农场医院年就诊患者从原来1万人次增加到2.6万人次,医患关系得到明显改善。朔州市总工会也积极行动,先后派出三批次共10人次的专业教师,赴疆开展肉羊养殖、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手工编织、烹饪、抖音直播等实用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学员500名。
  目前,2025年援建项目——场史馆和公共室内活动室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今年秋季竣工。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感谢山西亲人不仅带来了项目、资金,更带来了先进理念和技术之类的话语。农场干部郭涛表示,这些年的变化太大了,职工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夕阳西下,景观渠水泛着金光,健身步道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欢声笑语中,朔州与六运湖农场的情谊,正如这渠清水,绵延流长,继续书写着晋疆同心、共谋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