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城区人民医院用“小发明”破解临床“大难题”
文章字数:752
本报讯(记者 武跃林)在朔城区人民医院,护理工作正悄然发生着智能化的变革。一支由临床护士组成的创新团队,从日常工作中汲取灵感,将一个个护理难题转化为国家专利和科研成果。近年来,该院护理团队已成功申报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国家级、省级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13篇,获得省、市级“五小”创新竞赛多项奖项。
走进心血管内科病房,护士正使用一款新型PICC操作辅助装置为患者进行静脉治疗。“以前操作时需要反复调整位置,现在这个装置让穿刺更精准,患者痛苦少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护士长向记者介绍道。
在呼吸科病房,一名患者戴着最新研发的“温湿化氧疗面罩”正在进行雾化治疗。“这个面罩戴着很舒服,不像以前那么干涩呛人,呼吸顺畅多了。”这款能精准调节温湿度的面罩,是该科护士研发的成果。
最让重症医学科护士感到自豪的,是他们研发的“气囊式牙垫”。“传统牙垫固定不稳,容易导致患者不适甚至意外脱管。现在这个新型牙垫就像给患者气道护理上了‘安全锁’,既安全又舒适。”该装置投入使用后,科室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率下降至零。
还有“自带剪刀的利器盒”则从操作细节入手,将剪刀与利器盒一体化设计,大幅简化医护人员处理医疗利器的流程,有效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这些创新都源于护理部成立的科研小组。小组定期组织“金点子”讨论会,鼓励护士们发现临床中的痛点难点。“我们要求每个科室每月至少提出两个改进建议,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护理部主任说。此外,医院还建立了创新成果转化绿色通道,让好创意能够快速应用到临床,实现了“科研服务临床、创新守护健康”的初衷。
科研创新不仅解决了临床难题,更让护士们找到了职业新价值。如今,这支充满创新活力的护理团队正朝着“创晋北优质护理团队,树晋北人文护理品牌”的目标迈进,将用智慧和爱心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温暖的护理服务。
走进心血管内科病房,护士正使用一款新型PICC操作辅助装置为患者进行静脉治疗。“以前操作时需要反复调整位置,现在这个装置让穿刺更精准,患者痛苦少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护士长向记者介绍道。
在呼吸科病房,一名患者戴着最新研发的“温湿化氧疗面罩”正在进行雾化治疗。“这个面罩戴着很舒服,不像以前那么干涩呛人,呼吸顺畅多了。”这款能精准调节温湿度的面罩,是该科护士研发的成果。
最让重症医学科护士感到自豪的,是他们研发的“气囊式牙垫”。“传统牙垫固定不稳,容易导致患者不适甚至意外脱管。现在这个新型牙垫就像给患者气道护理上了‘安全锁’,既安全又舒适。”该装置投入使用后,科室气管插管非计划拔管率下降至零。
还有“自带剪刀的利器盒”则从操作细节入手,将剪刀与利器盒一体化设计,大幅简化医护人员处理医疗利器的流程,有效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这些创新都源于护理部成立的科研小组。小组定期组织“金点子”讨论会,鼓励护士们发现临床中的痛点难点。“我们要求每个科室每月至少提出两个改进建议,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护理部主任说。此外,医院还建立了创新成果转化绿色通道,让好创意能够快速应用到临床,实现了“科研服务临床、创新守护健康”的初衷。
科研创新不仅解决了临床难题,更让护士们找到了职业新价值。如今,这支充满创新活力的护理团队正朝着“创晋北优质护理团队,树晋北人文护理品牌”的目标迈进,将用智慧和爱心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温暖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