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为重大项目铺设“审批高速路”
文章字数:1831
从6个月到13个工作日,从330天到45天,这些数字背后是朔州市重大项目审批的“速度革命”。今年以来,朔州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以“重大项目建设年”为契机,打出审批服务“组合拳”,让项目审批跑出加速度。
“超前清单”为企业绘制“审批导航图”
在朔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城发供水公司米工程师手拿一份厚厚的“超前清单”感慨万千:“以前办手续就像‘盲人摸象’,每个环节都要反复咨询,现在这份清单就像项目的‘审批导航图’,从立项到验收全流程一目了然。”
这份量身定制的事项清单,是朔州审批改革的创新之举。朔州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在项目立项初期就提前介入,组织专家团队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可能涉及的审批事项进行系统研判,形成个性化的申报指南。截至目前,已有9个新立项项目获得了这样的“导航服务”,一次性告知涉及申报事项达53项。
“容缺受理”为项目开工“抢时间”
审批窗口前,“容缺受理”的标识格外醒目。“这项政策真是太贴心了!我们项目因一份次要材料需要协调,按照以往规定只能等待。现在签订承诺书后即可进入审批程序,为我们抢回了一个多月的宝贵时间。”该市一水利项目负责人刘总如是说。
据了解,该局已对67个事项开放“容缺受理”服务,特别是在水利基建、城市建筑垃圾处置、公路项目设计等重大项目建设相关审批中,若非主要材料缺失,申请人自愿承诺后即可进入办理程序,所缺材料可在联合验收前补交。这一创新举措已让6个项目的多个事项受益,有效避免了因材料准备影响项目开工。
流程再造实现审批“加速度”
走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表申请、同步审核、并联发证”的标识。工作人员小张介绍:“我们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等4个事项整合办理,申报材料减少53.8%,环节压缩72.7%。”
更大的变革发生在后台审批流程的重构上。通过“打捆审批”“跨行业打捆”“跨市联审”等创新模式,该局对全部审批事项的流程和层级进行重新梳理与优化,43.1%的审批事项实现环节精简和流程优化。针对重大项目,审批时限最大压缩率达到86.4%,由原330个工作日压减至45个工作日。
在联合验收阶段,改革成效尤为显著。将原7个串联事项改为并联办理后,验收时间从6个月以上压缩至13个工作日,压缩比率达92.8%。一项目负责人表示:“以前验收要半年,现在两周内就能完成,这种速度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全代办”服务为企业“减负松绑”
“我们不是在审批,而是在陪跑。”朔州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主要负责人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该局严格执行重点项目领导包联机制,加强项目对接、协调与调度,包联领导按周跟踪进展、按月听取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困难。
全面推行的“一次申请、专人服务、全程跟踪、办结为止”的帮办代办模式,让企业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朔州市绿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办人刘先生说:“从项目立项到施工许可,都有专人‘一对一’指导,连材料填报这种细节都帮我们把关,真是太省心了。”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该局着力建设涉企服务专区和帮办代办服务区,为企业群众提供从材料准备、网上申报到窗口受理的全流程优质服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累计提供帮代办服务2150余次,接受业务咨询5711余人次,相当于每天为企业解决近20个难题。
“三全服务”打造24小时“不打烊”政务
夜幕降临,朔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依然灯火通明。一企业经办人因急需办理有关证件,6点30赶到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不仅耐心接待,还主动延长服务时间,直到晚上8点多办完所有手续。“真正做到了全天候响应,这种服务让我们非常感动。”
这正是朔州推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三全服务的生动体现。通过预约办理、延时服务、周末轮值等举措,该局打破传统工作时间的限制,确保重点项目审批服务“不断档”。此外,该局还建立线上服务平台,实现“指尖办”“随时问”,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数字赋能推动审批服务“再升级”
看着近期的审批数据汇报,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的审批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我们必须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审批瓶颈。”
据介绍,下一步该局将重点推进“数字审批”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更多事项“掌上办”“智慧批”。通过建立审批数据库和智能辅助系统,逐步实现申报材料自动核验、审批要点智能提示、办理进度实时跟踪,让营商环境“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从“坐等审批”到“主动上门”,从“材料不齐不能办”到“承诺即可办”,从“企业跑断腿”到“数据多跑路”……这场深刻的审批服务变革,正在为朔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超前清单”为企业绘制“审批导航图”
在朔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城发供水公司米工程师手拿一份厚厚的“超前清单”感慨万千:“以前办手续就像‘盲人摸象’,每个环节都要反复咨询,现在这份清单就像项目的‘审批导航图’,从立项到验收全流程一目了然。”
这份量身定制的事项清单,是朔州审批改革的创新之举。朔州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在项目立项初期就提前介入,组织专家团队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可能涉及的审批事项进行系统研判,形成个性化的申报指南。截至目前,已有9个新立项项目获得了这样的“导航服务”,一次性告知涉及申报事项达53项。
“容缺受理”为项目开工“抢时间”
审批窗口前,“容缺受理”的标识格外醒目。“这项政策真是太贴心了!我们项目因一份次要材料需要协调,按照以往规定只能等待。现在签订承诺书后即可进入审批程序,为我们抢回了一个多月的宝贵时间。”该市一水利项目负责人刘总如是说。
据了解,该局已对67个事项开放“容缺受理”服务,特别是在水利基建、城市建筑垃圾处置、公路项目设计等重大项目建设相关审批中,若非主要材料缺失,申请人自愿承诺后即可进入办理程序,所缺材料可在联合验收前补交。这一创新举措已让6个项目的多个事项受益,有效避免了因材料准备影响项目开工。
流程再造实现审批“加速度”
走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表申请、同步审核、并联发证”的标识。工作人员小张介绍:“我们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等4个事项整合办理,申报材料减少53.8%,环节压缩72.7%。”
更大的变革发生在后台审批流程的重构上。通过“打捆审批”“跨行业打捆”“跨市联审”等创新模式,该局对全部审批事项的流程和层级进行重新梳理与优化,43.1%的审批事项实现环节精简和流程优化。针对重大项目,审批时限最大压缩率达到86.4%,由原330个工作日压减至45个工作日。
在联合验收阶段,改革成效尤为显著。将原7个串联事项改为并联办理后,验收时间从6个月以上压缩至13个工作日,压缩比率达92.8%。一项目负责人表示:“以前验收要半年,现在两周内就能完成,这种速度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
“全代办”服务为企业“减负松绑”
“我们不是在审批,而是在陪跑。”朔州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主要负责人这样形容他们的工作。该局严格执行重点项目领导包联机制,加强项目对接、协调与调度,包联领导按周跟踪进展、按月听取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困难。
全面推行的“一次申请、专人服务、全程跟踪、办结为止”的帮办代办模式,让企业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朔州市绿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办人刘先生说:“从项目立项到施工许可,都有专人‘一对一’指导,连材料填报这种细节都帮我们把关,真是太省心了。”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该局着力建设涉企服务专区和帮办代办服务区,为企业群众提供从材料准备、网上申报到窗口受理的全流程优质服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累计提供帮代办服务2150余次,接受业务咨询5711余人次,相当于每天为企业解决近20个难题。
“三全服务”打造24小时“不打烊”政务
夜幕降临,朔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依然灯火通明。一企业经办人因急需办理有关证件,6点30赶到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不仅耐心接待,还主动延长服务时间,直到晚上8点多办完所有手续。“真正做到了全天候响应,这种服务让我们非常感动。”
这正是朔州推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三全服务的生动体现。通过预约办理、延时服务、周末轮值等举措,该局打破传统工作时间的限制,确保重点项目审批服务“不断档”。此外,该局还建立线上服务平台,实现“指尖办”“随时问”,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数字赋能推动审批服务“再升级”
看着近期的审批数据汇报,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的审批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我们必须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审批瓶颈。”
据介绍,下一步该局将重点推进“数字审批”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更多事项“掌上办”“智慧批”。通过建立审批数据库和智能辅助系统,逐步实现申报材料自动核验、审批要点智能提示、办理进度实时跟踪,让营商环境“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从“坐等审批”到“主动上门”,从“材料不齐不能办”到“承诺即可办”,从“企业跑断腿”到“数据多跑路”……这场深刻的审批服务变革,正在为朔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