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林到贞德 从中国到世界
文章字数:1830
英雄的光芒跨越山海,精神的火种世代相传。
王宝国二十年如一日深耕史料,著成《东方贞德——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传》,该书将李林与法国民族英雄贞德并置,不仅凸显了中国英雄的国际意义,更构建起一道连接东西方英雄文化的桥梁。书中既展现
了李林“文武两翼、威震晋绥”的战斗英姿,也揭示了她身上传统道统精神与现代革命理想交融的光辉。通过严谨的史实与深情的叙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女英雄的抗战之路,更是一种超越时代与国界的英雄精神的永恒价值。
李林与贞德的对话不仅是历史人物的跨时空呼应,更是中法两国共同珍视英雄文化的生动体现。王宝国通过创办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推动“闽南塞北架桥梁”等举措,让英雄精神从纸面走向现实,从历史照进当代。这种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提供了宝贵范例。
——编者
作者简介●
王宝国,笔名宗白。山西省朔州市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山西省古琴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出版专著8部,在海内外文学报刊发表作品210万字;曾获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奖、第三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2018“中蕴杯”世界马文化楹联及《马赋》大赛马赋类二等奖。2024年9月,最新版长篇李林传记《东方贞德——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传》出版,被列为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校本教材。
我是山西朔州人,这里是李林牺牲地。从2005年4月起,我开始专业研究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迄今已有20年余,出书7版,为海内外报刊、研究机构提供李林叙事50余万字成果。
李林大善纯良,她身上闪耀着传统知识分子道统精神之光、现代革命家牺牲精神之光、爱国华侨的视野格局之光,集完美的中国英雄主义精神于一身。
精神是树木,文化是土地,李林精神就生长在英雄文化这块沃土上。近十几年来,我应邀赴京、闽、内蒙古、晋诸省(区市)进行李林主题讲座、报告95场;同时多场次随讲捐书。我认为,文学成果,不仅仅体现在著作出版,更多、更好的样态是令普通人受益,既受文学之益,又受英雄文化之益。
我的叙事都遵循述史原则,追求平实风格;语言唯深是求,唯练是达。作品的文学性出于对述史的服务地位。在结构方面,《东方贞德——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传》包括五个卷次,是横纵坐标、表里叙事的深度结构。
《卷一·南洋侨女》两章,纵向记述李林侨居南洋及其回国就读集美学校的历程,为表层;而横向表现其深受著名侨领、集美学校创始人陈嘉庚的影响,形成道统责任观的思想精神奠基,是深层。
《卷二·太原女兵》,以四章篇幅记述传主出杭州、到上海、上北平、转太原,从救民救国的探索到寻找职业革命者的艰辛一路,纵向大跨度,横向见深度。
《卷三·战晋绥》,用四章叙事,纵向直击传主无令而战、马踏高原、威震晋绥的战斗故事,并有关于英雄心志的横向探掘。
《卷四·在晋绥》,抗战时代社会人文交响的四章,是上卷波澜壮阔之后一道岸前堤下的潮水喧腾,也是李林精神的横断面探掘。
《卷五·变局与危局》,四章文字把主人公面对公共危机时的英雄担当层层展现,是全书高潮的纵向推进,又是英雄人格的横向发展。在这一卷,随着李林壮烈牺牲,其华侨爱国精神光华灿然绽放。
五个卷次之外,本书还设有绪章、尾章。前者从周恩来与蓬皮杜谈李林和贞德入笔,提出李林与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的比较性研究定位,以及中法文明中的英雄文化定位。后者结笔于李林爱人屈健的亲情牵挂和陈嘉庚的精神关联,全书叙事终结于社会之问。
我对李林的研究之路,其间的甘苦,书不尽言。我自费调研的行程遍及晋、内蒙古、闽、沪、浙等地的16个县(市、区),研究中购置资料千余件。难虽难,苦虽苦,但我选择这条坎坷而光明的路,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合理利己主义”。简单说,就是“我愿意,我前行”。
胡乔木先生为李林母校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李林纪念室的题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迢远。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林战友、曾任四川省领导的李林枝先生为李林的献词:“李林烈士蒙难四十五周年纪念——孤标峻峙。”
胡乔木先生的题词出意不出句,引《楚辞》《史记》之句,对侨女英雄李林期之以国士;李林枝先生则直击李林的本质和个性。两件不落套的题(献)词说的是英雄文化,也说出我的心里话。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对我来说,则是“十逢五际风云气,二立四为日月心”(再版自题语)的总结,我用20年恒定的努力,在历史的回响中守护不屈的记忆,于人生的航道上砥砺报国之志。
王宝国二十年如一日深耕史料,著成《东方贞德——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传》,该书将李林与法国民族英雄贞德并置,不仅凸显了中国英雄的国际意义,更构建起一道连接东西方英雄文化的桥梁。书中既展现
了李林“文武两翼、威震晋绥”的战斗英姿,也揭示了她身上传统道统精神与现代革命理想交融的光辉。通过严谨的史实与深情的叙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女英雄的抗战之路,更是一种超越时代与国界的英雄精神的永恒价值。
李林与贞德的对话不仅是历史人物的跨时空呼应,更是中法两国共同珍视英雄文化的生动体现。王宝国通过创办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推动“闽南塞北架桥梁”等举措,让英雄精神从纸面走向现实,从历史照进当代。这种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提供了宝贵范例。
——编者

作者简介●
王宝国,笔名宗白。山西省朔州市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山西省古琴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出版专著8部,在海内外文学报刊发表作品210万字;曾获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奖、第三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2018“中蕴杯”世界马文化楹联及《马赋》大赛马赋类二等奖。2024年9月,最新版长篇李林传记《东方贞德——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传》出版,被列为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校本教材。
我是山西朔州人,这里是李林牺牲地。从2005年4月起,我开始专业研究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迄今已有20年余,出书7版,为海内外报刊、研究机构提供李林叙事50余万字成果。
李林大善纯良,她身上闪耀着传统知识分子道统精神之光、现代革命家牺牲精神之光、爱国华侨的视野格局之光,集完美的中国英雄主义精神于一身。
精神是树木,文化是土地,李林精神就生长在英雄文化这块沃土上。近十几年来,我应邀赴京、闽、内蒙古、晋诸省(区市)进行李林主题讲座、报告95场;同时多场次随讲捐书。我认为,文学成果,不仅仅体现在著作出版,更多、更好的样态是令普通人受益,既受文学之益,又受英雄文化之益。
我的叙事都遵循述史原则,追求平实风格;语言唯深是求,唯练是达。作品的文学性出于对述史的服务地位。在结构方面,《东方贞德——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传》包括五个卷次,是横纵坐标、表里叙事的深度结构。
《卷一·南洋侨女》两章,纵向记述李林侨居南洋及其回国就读集美学校的历程,为表层;而横向表现其深受著名侨领、集美学校创始人陈嘉庚的影响,形成道统责任观的思想精神奠基,是深层。
《卷二·太原女兵》,以四章篇幅记述传主出杭州、到上海、上北平、转太原,从救民救国的探索到寻找职业革命者的艰辛一路,纵向大跨度,横向见深度。
《卷三·战晋绥》,用四章叙事,纵向直击传主无令而战、马踏高原、威震晋绥的战斗故事,并有关于英雄心志的横向探掘。
《卷四·在晋绥》,抗战时代社会人文交响的四章,是上卷波澜壮阔之后一道岸前堤下的潮水喧腾,也是李林精神的横断面探掘。
《卷五·变局与危局》,四章文字把主人公面对公共危机时的英雄担当层层展现,是全书高潮的纵向推进,又是英雄人格的横向发展。在这一卷,随着李林壮烈牺牲,其华侨爱国精神光华灿然绽放。
五个卷次之外,本书还设有绪章、尾章。前者从周恩来与蓬皮杜谈李林和贞德入笔,提出李林与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的比较性研究定位,以及中法文明中的英雄文化定位。后者结笔于李林爱人屈健的亲情牵挂和陈嘉庚的精神关联,全书叙事终结于社会之问。
我对李林的研究之路,其间的甘苦,书不尽言。我自费调研的行程遍及晋、内蒙古、闽、沪、浙等地的16个县(市、区),研究中购置资料千余件。难虽难,苦虽苦,但我选择这条坎坷而光明的路,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合理利己主义”。简单说,就是“我愿意,我前行”。
胡乔木先生为李林母校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李林纪念室的题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迢远。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林战友、曾任四川省领导的李林枝先生为李林的献词:“李林烈士蒙难四十五周年纪念——孤标峻峙。”
胡乔木先生的题词出意不出句,引《楚辞》《史记》之句,对侨女英雄李林期之以国士;李林枝先生则直击李林的本质和个性。两件不落套的题(献)词说的是英雄文化,也说出我的心里话。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对我来说,则是“十逢五际风云气,二立四为日月心”(再版自题语)的总结,我用20年恒定的努力,在历史的回响中守护不屈的记忆,于人生的航道上砥砺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