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从“田间”到“直播间”
应县“党建+电商”助农出圈
文章字数:1101
  本报讯(记者 武跃林 通讯员 张永仙)圣水塘村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正热情推介本地小米;而在郑庄村新建的集直播、物流和仓储于一体的1800m2综合仓库里,一场葡萄专场直播也刚刚开播……在应县,这样的场景正成为乡村振兴中最生动的画面。
  近两年来,应县积极探索“党建+电商+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组织共建、人才共育、品牌共创,有效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昔日不起眼的“土疙瘩”,正在云端变身“香饽饽”,走出了一条电商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组织强起来,“书记直播间”成新阵地。该县坚持党建引领电商产业发展,整合优势资源,构建“村党支部+企业+农户”电商运营模式,开通“书记”直播间,打造特色产品线上展销平台。一排排西红柿罐头在手机屏幕前整齐陈列,李堡村党支部书记面对镜头侃侃而谈。金城镇席家堡村率先成立恒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盘活闲置场地建成2500平方米电商仓库。如今全村电商个体户已达19户,年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带动周边村庄356人就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商第一村”。同样的故事也在大黄巍乡郑庄村上演。该村通过集体经济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建成1800平方米高标准仓库,打造集直播、物流、仓储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带动全村电商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超30万元。
  “村党支部+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正让一个个村级党组织成为电商发展的“红色引擎”。从“书记带货”到线上展销平台,日用陶瓷、特色农产品纷纷“触网”出圈,实现了从“田间到云端”的一站式服务。
  人才聚起来,“大棚课堂”育出新农人。大临河乡会议室内,乡干部们正集中学习数字乡村与电商知识;而在各个蔬菜大棚和直播间里,一批“助农主播”正在实战中快速成长。应县各乡镇党委注重从致富带头人、村干部、返乡青年等群体中选拔骨干,同时吸纳到村工作大学生、选调生等,组建起专业的助农主播团队。通过邀请电商专家、直播达人开展技能培训,累计培训600余人次。
  “田间课堂”“大棚直播间”等沉浸式教学场景,让新农人们迅速掌握账号运营、选品技巧、直播话术等专业技能,为乡村振兴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先锋队伍”。
  品牌亮起来,“一乡一品”焕发新生机。通过实施“一乡一品”品牌提升工程,“义井香瓜”“杏寨黄桃”“皇金丹小米”“下马峪葡萄”等8个标志性品牌逐渐打响,农产品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杏寨高嵩山黄桃被列为山西省农产品品牌创造典型,皇金丹小米走上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舞台。通过举办电商节、参加农博会等展销活动,本地品牌实现“破圈”升级,形成了“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的良性发展格局。
  从零散的农户自播到系统的产业培育,从单打独斗到集群发展,应县正在用一根网线、一方屏幕,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