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应县白马石乡:
万亩黄芪迎采收 药香漫山促振兴
文章字数:897
  本报讯(记者罗文平张小菊李子宣)秋天的朔州,在四季的第三个篇章里铺展出一幅绚烂多姿的壮美画卷。位于恒山山脉腹地的应县大地,也是一片繁忙景象,白马石乡的万亩黄芪种植基地到处是丰收的色彩。
  在黄芪种植基地,在这海拔1800多米的沟沟壑壑之间,满是劳作的农民,大家分工协作,采收、分拣黄芪,忙碌的身影勾勒出秋日里最鲜活的丰收图景。
  药农们挥舞着工具,小心翼翼地将一根根生长了5年以上的黄芪从土壤中挖出,黄芪特有的药香伴随泥土气息弥漫山间,传递着丰收的信号。据了解,基地每天可采收黄芪约1000斤,而这样的忙碌将持续两个多月。
  应县千里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销售副经理岳德录说:“我们公司有3万多亩,今年准备采收1500多亩5年以上的黄芪,从9月的中旬采收到11月份中旬。”
  应县地处恒山山脉腹地,北纬39°黄金气候带赋予了这里独特的自然条件——海拔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为黄芪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应县把黄芪产业作为山区农村经济中极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不断将分散的土地连成片、分散的农户抱成团、分散的资金进行捆绑,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全县种植黄芪面积达12万多亩,让一根根黄芪经过产品创新和链条延伸,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致富良方”。
  丰收的喜悦不仅来自田间地头,更来自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在应县千里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也是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熟练地修剪黄芪枝条,保留主干、去头去蒂,将黄芪修剪成节条,分类码放在一侧,整个厂区都飘满了沁人心脾的药香味。
  据该公司总经理马晓文介绍,通过基地集中采收与收购周边农户产品相结合的模式,每日采收黄芪可达两万斤左右,由于采用的是“人种田养”的模式,黄芪品质极佳,其皂苷含量超国家标准三倍以上,目前已经和天津、安徽、广州等地的多家药厂提前签订订单。今年,公司计划采收黄芪60万斤左右,按照等级进行销售,部分黄芪进行切片提取。
  目前,该公司库房与晾晒区已建设完毕,各类黄芪加工设备已经全部采购完成,12月将陆续安装,开始试生产,推动产业从初加工向深加工升级,未来将延伸出化妆品、食品、药品、饮品等多元化产品,进一步深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最终形成产品多元、功能多样的黄芪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