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右玉县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残疾人保障工作
文章字数:1509
  本报讯(记者 刘淑花)近年来,右玉县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山西省残疾人保障条例》,多措并举,主动作为,切实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残疾人保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压实政府责任,完善保障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右玉县“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调整充实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县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建立县乡村三级残疾人信息台账,实现“底数清、情况明、服务准”,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县中医院成为市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定点机构,满足了残疾儿童“就近康复”的需求。右玉县残疾人托养和综合服务中心启动运营,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等服务,成为县域残疾人集中康复的重要载体。
  提升康复水平,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夯实康复机构基础,建成总投资656万元的右玉县残疾人托养和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集中托养、技能培训等工作,先后为300多人提供了康复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当地残疾人康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机构为254名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等服务;高质量完成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0-6岁儿童筛查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任务。健全辅具适配服务体系,近五年来,免费为残疾人适配发放轮椅、拐杖、助听器、助行器等辅具600余件,基本康复和辅具适配率均达到95%以上,有效改善残疾人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保障教育权益,推动教育公平全覆盖。建立了“县教育局牵头、学校落实、残联配合”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对全县适龄残疾儿童进行“一人一档”管理,实施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教学方式,保证了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就业创业增收。建立“人社+残联+企业”联动机制,形成“岗位清单+需求清单”双向对接,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岗位开发,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实现就业创业增收。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近五年来累计开展剪纸、编织、家政服务、电商运营、种养殖技术等培训20余期,培训残疾人77人次,有效提升了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农村就业渠道,结合右玉县半农半牧县的特点,重点扶持残疾人发展种养殖产业,近五年来,对48户有劳动能力和种养殖意愿的残疾人实施助残项目,资助饲草揉碎机、饲料磨面机、播种机等生产设备,帮助发展种养殖产业。
  强化社会保障,筑牢生活兜底防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网络,建立“动态调整、精准发放”机制,确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应补尽补”。近五年来,全县共有1493名残疾人享受低保;2025年为全县2470名持证残疾人缴纳了100元/人的意外伤害险,切实增强了残疾人家庭抵御风险能力。强化托养服务保障,为300名符合条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了居家托养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切实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照护负担。
  完善无障碍建设,提升残疾人出行便利度。推进居家无障碍改造,通过入户走访、实地评估,根据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制定了包括安装扶手、改造坡道、平整地面等个性化改造方案,共完成居家无障碍改造80户,有效解决了残疾人的实际生活困难。完善公共服务无障碍,在县政务大厅、医院、超市、景区景点等公共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卫生间,配备无障碍标识;在县图书室,为视障残疾人提供了盲文读物、有声读物,逐步提升公共服务场所的无障碍水平,方便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
  维护合法权益,确保残疾人权益不受侵害。健全政策落实反馈机制,建立“法律援助+维权渠道+执法监督”的权益维护机制,成立了县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2025年实现了乡村两级法律服务全覆盖。与检察部门成立“益心助残”公益诉讼机制,联合公安、民政等部门形成扶助联动机制,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