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应县白马石乡
马铃薯产业走出特色致富路
文章字数:911
  本报讯(记者 武跃林 通讯员张永仙)眼下,在应县白马石乡界河村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里,连片的马铃薯长得正盛。种植户侯计平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拨开黑膜,查看薯块长势。“瞧瞧这‘冀张薯228号’,个头比拳头都大了。”他笑着抹了把汗,“以前种老品种,亩产2000斤顶天了,现在能收3000多斤,这黑膜覆盖技术真是神了。”
  马铃薯是白马石乡的特色产业。虽然过去世代种植马铃薯,却始终摆脱不了“高产穷乡”的困境。转变始于该乡党委的产业突围。针对山区无霜期短的难题,该乡党委组织党员技术骨干三下河北、五赴岢岚,引进“冀张薯228号”“沃土5号”等4个早熟新品种进行试验,同步实施微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项目,推广“脱毒良种+黑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防控”技术套餐,有效破解了传统马铃薯“含毒下种”导致品质下降、产量骤减的难题,让马铃薯产量实现翻番。
  在界河村育种大棚里,技术员指着培养皿中的脱毒种苗解释道:“这就好比给马铃薯做了个‘试管婴儿’,彻底摆脱了病毒困扰。”目前全乡已推广优质马铃薯5340亩,平均亩产从1000公斤增至1600公斤。
  更让农户们高兴的是,乡里创新推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四方联动机制。农户既可以土地入股,又能在家门口打工。“去年光是在基地务工就赚了1万多元,加上土地分红,收入翻了一番还不止。”正在地里除草的脱贫户王大姐高兴地说。
  产业链的延伸更让马铃薯身价倍增。在新建的土豆粉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生产线前忙碌着。“咱们用新鲜的马铃薯和山泉水制作粉条,口感特别爽滑。”车间负责人拿起一把晶莹剔透的粉条介绍道,“‘印象跑马梁’品牌现在可是抢手货,线上线下都供不应求。”
  在土豆销售中,该乡采用“产地直供+加工增值+品牌赋能”的运营模式,探索推行“订单种植+错季销售”双轮驱动机制,与食品企业、批发市场、电商平台等签订长期采购协议,以销定产、以需定种,稳定销售预期。通过建设储存中心,马铃薯保鲜期延长到180天,实现“旺季有序、淡季不淡”。“现在咱们的马铃薯能从夏天卖到过年,保证了马铃薯错峰上市,实现了销售由‘一季’变‘多季’。”合作社理事长算起账来眉开眼笑。
  如今的白马石乡,因村制宜,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真正让“土蛋蛋”变成了乡村振兴的“金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