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朔城区马营堡村:
金菊朵朵开 振兴“钱景”来
文章字数:850
  本报讯(记者 刘增 王丽花 贺琼)乡村振兴,产业为要。朔城区下团堡乡马营堡村以胎菊规模化种植为突破口,推动农业从传统模式向高效模式转型,为村民打造了“家门口增收”的致富新渠道。一朵朵金灿灿的菊花,正催生出乡村振兴的亮眼“钱景”。
  秋意渐浓,菊香四溢。眼下,正值胎菊采收的黄金时节。在马营堡村胎菊种植基地里,连片的胎菊在阳光下舒展花瓣,淡淡的菊香萦绕田间。百余名村民穿梭花丛间,麻利地采摘、装筐,欢声笑语与菊香交织,勾勒出一幅丰收的喜人画卷。
  这里的每一朵胎菊,经过晾晒、烘干等传统工艺加工后,都将成为我们杯中那一盏金黄透亮、清热去火的健康茶饮。它不仅带来了秋天的第一杯甘醇,更成为了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致富花”。
  据介绍,这里从8月底开始进入采收期,目前已经采到第三茬。种植户坚持采取单采的方式,将胎菊和花朵分开采摘,以保证菊花的品相,实现精品化采收。目前,每天大约能采收8000到10000斤。
  与去年100多亩的种植面积相比,马营堡村今年新扩建400亩菊花基地,实现了规模的大幅跃升,不仅拓宽了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也为村民搭建起了在家门口就业的便利平台,让更多人在农闲时节也能实现稳定增收。
  采摘后的菊花在第一时间集中运往村里的烘干基地进行加工。村里不仅统一提供种苗与技术指导,还以保底价格统一收购,并提供代加工服务,形成一条从田间到车间的完整产业链,极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与抗风险能力。
  胎菊烘干基地技术人员雷荣说:“经过去外地考察,请回运城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菊花采收回来先杀青,一步一步地杀完青后进入烤房,经过5至6个小时,就烤出来了。设备是从浙江进的一流的设备。烤出来的菊花放到网上,很多人抢购。”
  一把“金钥匙”,激活了乡村产业的一池春水。马营堡村以“土地托管+统一经营”模式为钥,让小菊花开出了遍地“黄金”。村里的菊花苗从安徽亳州引回来,而成熟的菊花又作为优质产品“飞”回亳州及河北安国的市场,实现了“从市场来、到市场去”的完美衔接。稳定的订单合作确保了销路无忧,这朵小小的菊花,已成为村民心中稳稳的财富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