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
文章字数:2279
盛夏归乡,是为侍奉母亲。日影西斜时,我正备晚饭,邻居弟媳忽然登门,说是女儿开车将至,邀我同尝烤肉串。我应诺,伺候母亲用过饭食,自己简单吃过几口,便往她家院子踱走。
院中悬着一盏电灯,灯光切开薄暮,夏夜浮动着燥热与烤肉的浓香,让人的味蕾悄然苏醒。五个人围桌而坐,正吃得酣畅。桌上时令蔬菜错落:西红柿鲜红切片,黄瓜青翠伴蒜,花生米炸得酥脆,馒头片烤得金黄,几瓶啤酒打开,涌出白色的泡沫。弟媳、侄子、侄女玲玲并她的夫君、儿子见我进来,纷纷起身相迎。玲玲含笑递过两根羊肉串:“大爷,快坐下吃吧!”
焦香混着辛辣直窜鼻腔。我接了肉串,坐在小凳,借着灯光端详眼前的侄女,心头蓦然腾起陌生感。她中等身量,齐耳短发如被风揉乱的麦穗,黑色衬衫领口泛白,裤腿高高卷起,裸露的小腿黝黑发亮。一张脸像是被太阳反复亲吻过,镀着均匀的釉色,说话时眼角的褶子堆出暖意,活脱脱一个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农家妇人。
记忆深处,玲玲绝非此般模样。
二十年前,她二十五岁,正值青春年华,脸蛋是刚离枝的水蜜桃,白里透红,杏眼清亮,马尾辫随脚步活泼跳跃。最喜那件粉红衣衫,配条洗淡的牛仔裤,足蹬雪白运动鞋,整个人似四月田埂上初绽的紫云英,浑身冒着鲜灵灵的韵致。婚事初定,满心皆是金灿灿的憧憬,言语间流淌着蜜意,辉映未来长路。
记得一个腊月天,她携夫君来串门,瞥见窗台盆栽,眸子倏然一亮:“大爷的花养得不赖,可比不上我棚里的鲜亮!”随即许下诺言,春节临近定赠我几盆上品。后来果然从她承包的新安庄花木大棚里,挑来一盆迎春——金黄花苞挤得盆沿欲裂;一株杜鹃——红得发紫,置在客厅,整个正月都浸在洋洋喜气里。
“大爷想什么呢?肉串快凉了。”玲玲的话扯回思绪。
“想起你从前送的花。”我笑答。
“嗐,陈年旧事啦。”她一摆手,掌中茧子赫然可见,“如今哪顾得上花草,几个蔬菜大棚就让人不得闲了!”
她夫君正给烤架扇风,闻言抬头:“她如今可是行家,五个大棚的蔬菜,管得比城里超市的货架还整齐。”说话时,他眼里闪着骄傲的光。
玲玲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女儿高校毕业,在本地民办职中教书,乡间算体面工作;儿子新出校门,闲居在家,在平板电脑浏览招工信息。玲玲倒不着急,只说:“庄稼还讲农时呢,找工作也讲究个机缘。”
饭后絮叨儿女事。言及女儿沉静宜教,儿子活络自有出路。她边说边利索摞起碗碟,将油腻的烤签拢入水盆,撒下洗洁精。灯光映着她鬓角新添的几丝白发,反比年少时更显精神矍铄。
我问她现下有何念想?她指尖搅动盆中细沫,若有所思:“起早贪黑,只想多攒几个钱,给儿子备下新楼房,再添辆小汽车……”水面浮油映亮她的眼,“横竖是为他预备着。”
弟媳静立女儿身侧聆听,脸上不觉漾开笑意,那笑纹里沉淀着两代母亲共通的、月光漫过井台般无声的心事。
她夫君坐屋檐下小凳抽烟,忽磕烟灰笑道:“当年,她铁了心由种植花卉改为蔬菜,劳筋苦骨的营生,任谁劝都拦不住,敢情是心里憋着股要干大事的劲儿!”灰白烟缕缠绕灯光,在他头顶盘桓。
玲玲直起腰,甩了甩手掌上的水珠,朗声道:“种菜可比种花实在多了!虽说累人些,可值得啊!老话说得好,土地最实诚,你下几分苦力,它就实打实地还你几分收成。”
我望着她挂着汗珠却神采奕奕的侧脸,心底暗叹:这话听着朴实,却像刚破土的嫩芽,带着一股子扎进人心的韧劲儿,是土地教给她的最本真的道理。
夜风掠过院中南瓜地,阔叶簌簌低语,藤蔓间偶尔响起轻微的窸窣声。蝉声隐隐传来,是这夏夜背景音里最固执的一抹亮色,更远处,似乎还夹杂着几声模糊的犬吠,旋即被无边的寂静吞没。我们围坐方桌喝茶闲话,玲玲谈起种菜经,土壤酸碱性、肥料配比、病虫害防治,头头是道。她那双粗糙的手在空中比划着,仿佛能捏出泥土的质感来。忽见她起身走向院角,弓腰搬来一个白色小泡沫箱:“大爷带些西红柿,自家种的,比超市买的好吃。”
道谢间,见她弯腰衣摆牵动后腰曲线,那身板早非记忆中杨柳般的纤细。岁月刻在她身上的印痕,令人感慨!
眼前侄女年近半百,衣领汗渍如云图,鞋帮泥点似痂痕。她的夫君同样面庞黝黑,指甲缝嵌着洗不净的泥土。话虽不多,总能在玲玲伸手时递上恰需之物。两人从泥土里长出的默契,带着根系的韧劲。
起身辞别。玲玲执意相送。她腋下夹着的白色小泡沫箱有些歪斜,总像要滑落下来。一手打亮手电,光圈在土路上跃动。
“大爷身子骨还行?”
“还好,只是运动少些。”
“您得多动弹,”她笑声脆生生荡开寂静,“像我这样土里刨食,反倒健壮结实。”
至家门,她将白色小泡沫箱轻轻搁置。月光下再睹其容——黝黑粗糙,却透出健朗红润。这岂是当年穿粉红衫的姑娘?
“大爷,您早点休息吧,改天再给您送鲜菜。”
凝望她背影融入夜色,忽悟时光最是无情。它卷走玲玲的白皙、粉衫、莳花的闲情,却也塞给她五个大棚的青翠、一个扎根泥土的家、一双能创造温热生活的手。今日的玲玲与往昔的玲玲,本是一人,又分明是两人。岁月如刃,雕琢出迥异模样,而生命之力,恰在这嬗变中磅礴显现。
推门回屋,见母亲已然睡熟,轻微的鼾声随呼吸起伏,如细浪般在满室寂静中漾开。我洗净一枚西红柿,欲递与母亲尝鲜,终不忍惊扰这安眠,便独自轻咬一口。清甜的汁液瞬间在唇齿间漫开,那滋味里裹着阳光焙晒的热烈、泥土深沉的厚朴,更似渗入了玲玲那孩子采摘时,掌心残留的粗粝温度与稚拙心意。
窗外蛙声如鼓,星河低垂。我褪衣卧下,念头忽至:明日朝阳喷薄时,玲玲必又躬身于大棚之中了。她被光阴重塑的容颜,尤其是二十五岁那年的倩影,早已凝定于我记忆的底片之上——宛如暗房中悄然显影的一帧老相,鲜嫩的粉红与沉着的釉彩在其中交融、层叠,既分明,又浑然一体。那正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两面:一面是初绽春华的娇嫩,一面是沉淀秋实的醇厚。
院中悬着一盏电灯,灯光切开薄暮,夏夜浮动着燥热与烤肉的浓香,让人的味蕾悄然苏醒。五个人围桌而坐,正吃得酣畅。桌上时令蔬菜错落:西红柿鲜红切片,黄瓜青翠伴蒜,花生米炸得酥脆,馒头片烤得金黄,几瓶啤酒打开,涌出白色的泡沫。弟媳、侄子、侄女玲玲并她的夫君、儿子见我进来,纷纷起身相迎。玲玲含笑递过两根羊肉串:“大爷,快坐下吃吧!”
焦香混着辛辣直窜鼻腔。我接了肉串,坐在小凳,借着灯光端详眼前的侄女,心头蓦然腾起陌生感。她中等身量,齐耳短发如被风揉乱的麦穗,黑色衬衫领口泛白,裤腿高高卷起,裸露的小腿黝黑发亮。一张脸像是被太阳反复亲吻过,镀着均匀的釉色,说话时眼角的褶子堆出暖意,活脱脱一个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农家妇人。
记忆深处,玲玲绝非此般模样。
二十年前,她二十五岁,正值青春年华,脸蛋是刚离枝的水蜜桃,白里透红,杏眼清亮,马尾辫随脚步活泼跳跃。最喜那件粉红衣衫,配条洗淡的牛仔裤,足蹬雪白运动鞋,整个人似四月田埂上初绽的紫云英,浑身冒着鲜灵灵的韵致。婚事初定,满心皆是金灿灿的憧憬,言语间流淌着蜜意,辉映未来长路。
记得一个腊月天,她携夫君来串门,瞥见窗台盆栽,眸子倏然一亮:“大爷的花养得不赖,可比不上我棚里的鲜亮!”随即许下诺言,春节临近定赠我几盆上品。后来果然从她承包的新安庄花木大棚里,挑来一盆迎春——金黄花苞挤得盆沿欲裂;一株杜鹃——红得发紫,置在客厅,整个正月都浸在洋洋喜气里。
“大爷想什么呢?肉串快凉了。”玲玲的话扯回思绪。
“想起你从前送的花。”我笑答。
“嗐,陈年旧事啦。”她一摆手,掌中茧子赫然可见,“如今哪顾得上花草,几个蔬菜大棚就让人不得闲了!”
她夫君正给烤架扇风,闻言抬头:“她如今可是行家,五个大棚的蔬菜,管得比城里超市的货架还整齐。”说话时,他眼里闪着骄傲的光。
玲玲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女儿高校毕业,在本地民办职中教书,乡间算体面工作;儿子新出校门,闲居在家,在平板电脑浏览招工信息。玲玲倒不着急,只说:“庄稼还讲农时呢,找工作也讲究个机缘。”
饭后絮叨儿女事。言及女儿沉静宜教,儿子活络自有出路。她边说边利索摞起碗碟,将油腻的烤签拢入水盆,撒下洗洁精。灯光映着她鬓角新添的几丝白发,反比年少时更显精神矍铄。
我问她现下有何念想?她指尖搅动盆中细沫,若有所思:“起早贪黑,只想多攒几个钱,给儿子备下新楼房,再添辆小汽车……”水面浮油映亮她的眼,“横竖是为他预备着。”
弟媳静立女儿身侧聆听,脸上不觉漾开笑意,那笑纹里沉淀着两代母亲共通的、月光漫过井台般无声的心事。
她夫君坐屋檐下小凳抽烟,忽磕烟灰笑道:“当年,她铁了心由种植花卉改为蔬菜,劳筋苦骨的营生,任谁劝都拦不住,敢情是心里憋着股要干大事的劲儿!”灰白烟缕缠绕灯光,在他头顶盘桓。
玲玲直起腰,甩了甩手掌上的水珠,朗声道:“种菜可比种花实在多了!虽说累人些,可值得啊!老话说得好,土地最实诚,你下几分苦力,它就实打实地还你几分收成。”
我望着她挂着汗珠却神采奕奕的侧脸,心底暗叹:这话听着朴实,却像刚破土的嫩芽,带着一股子扎进人心的韧劲儿,是土地教给她的最本真的道理。
夜风掠过院中南瓜地,阔叶簌簌低语,藤蔓间偶尔响起轻微的窸窣声。蝉声隐隐传来,是这夏夜背景音里最固执的一抹亮色,更远处,似乎还夹杂着几声模糊的犬吠,旋即被无边的寂静吞没。我们围坐方桌喝茶闲话,玲玲谈起种菜经,土壤酸碱性、肥料配比、病虫害防治,头头是道。她那双粗糙的手在空中比划着,仿佛能捏出泥土的质感来。忽见她起身走向院角,弓腰搬来一个白色小泡沫箱:“大爷带些西红柿,自家种的,比超市买的好吃。”
道谢间,见她弯腰衣摆牵动后腰曲线,那身板早非记忆中杨柳般的纤细。岁月刻在她身上的印痕,令人感慨!
眼前侄女年近半百,衣领汗渍如云图,鞋帮泥点似痂痕。她的夫君同样面庞黝黑,指甲缝嵌着洗不净的泥土。话虽不多,总能在玲玲伸手时递上恰需之物。两人从泥土里长出的默契,带着根系的韧劲。
起身辞别。玲玲执意相送。她腋下夹着的白色小泡沫箱有些歪斜,总像要滑落下来。一手打亮手电,光圈在土路上跃动。
“大爷身子骨还行?”
“还好,只是运动少些。”
“您得多动弹,”她笑声脆生生荡开寂静,“像我这样土里刨食,反倒健壮结实。”
至家门,她将白色小泡沫箱轻轻搁置。月光下再睹其容——黝黑粗糙,却透出健朗红润。这岂是当年穿粉红衫的姑娘?
“大爷,您早点休息吧,改天再给您送鲜菜。”
凝望她背影融入夜色,忽悟时光最是无情。它卷走玲玲的白皙、粉衫、莳花的闲情,却也塞给她五个大棚的青翠、一个扎根泥土的家、一双能创造温热生活的手。今日的玲玲与往昔的玲玲,本是一人,又分明是两人。岁月如刃,雕琢出迥异模样,而生命之力,恰在这嬗变中磅礴显现。
推门回屋,见母亲已然睡熟,轻微的鼾声随呼吸起伏,如细浪般在满室寂静中漾开。我洗净一枚西红柿,欲递与母亲尝鲜,终不忍惊扰这安眠,便独自轻咬一口。清甜的汁液瞬间在唇齿间漫开,那滋味里裹着阳光焙晒的热烈、泥土深沉的厚朴,更似渗入了玲玲那孩子采摘时,掌心残留的粗粝温度与稚拙心意。
窗外蛙声如鼓,星河低垂。我褪衣卧下,念头忽至:明日朝阳喷薄时,玲玲必又躬身于大棚之中了。她被光阴重塑的容颜,尤其是二十五岁那年的倩影,早已凝定于我记忆的底片之上——宛如暗房中悄然显影的一帧老相,鲜嫩的粉红与沉着的釉彩在其中交融、层叠,既分明,又浑然一体。那正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两面:一面是初绽春华的娇嫩,一面是沉淀秋实的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