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五谷楼书话
中国历代文状元
文/图 陈永胜
文章字数:2391




  说起我国古代的状元,可谓家喻户晓,但有关历代状元方面的专著并不多见,从1990年到2024年,三十多年来,国内公开出版的专著大约只有十余种。
  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通过严格考试,逐级选拔和使用人才的制度。隋唐时期是我国科举制度的初创与确立时期;宋代的科举制度通过改革,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到了明清时代,科举制度更加完善,且发展到了高峰。科举制度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算起,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前后有1300多年的历史。
  科举考试作为一种制度,不仅自身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且对封建社会其他方面的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科举制度本身还是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通过科举教育,为历代统治阶级培养造就人才。在科举制度的1300多年间,中国的官僚队伍几乎全部是由科举制度产生的幸运者组成的。特别是明清时期,整个朝廷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阁”不是制度的制度。国家的行政权力基本上掌握在被科举教育培养和选拔出来的高级官吏的手中,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再如,科举制度极大地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特别是宋代以后,儒家文化不仅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与道德行为准则,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选拔产生的一颗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唐代规定,各州、府选送士人至京师参加礼部的考试,需向有关衙门投状。“状”包括“家状”(本人的家庭状况表)、“文解”(州、府的举荐信)两项,录取后,考官将新科进士的“状”和考试成绩一起呈报给皇帝,录取的第一名叫“状头”,“头”与“元”同义,所以俗称又叫“状元”。从唐代一直到辽代,状元还只是一个俗称,是士大夫和民间流行的通俗称谓,并不是朝廷的明文规定,在金榜和进士题名碑上,只称“第一甲第一名”。直到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才明确规定“状元”是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的专称。据《明史·选举志》记载:“三年大比,以诸生拭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自此,状元、榜眼、探花之名才有了正式的名分。清朝承袭明制,状元即为一甲第一人。此称谓一直延续到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
  隋朝进士科取的情况语焉不详,所以历数状元有名有姓可考者,一般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的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最后一科的状元刘春霖,共有状元637人。另外,张献忠在四川建立的大西国以及太平天国都曾开科取士。其中大西国可考的状元1人,太平天国可考的状元15人。这些都是文状元,共计653人。
  唐代新进士及第后,有很多名目的庆祝活动,其中最耀眼的是在长安城东南曲江岸边的杏花园内举行的曲江赐宴,也叫“杏花宴”。当时正值杏花盛开期,因此杏花又被称为“及第花”。诗人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当年的真实记录。其后各代,状元不仅享有“大魁天下”“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美誉,而且还可以平步青云。从宋代前期开始,状元授官明显高于其他进士,而且多入翰林院。明清两代,新状元照例授从六品的翰林修撰。因翰林为皇帝近臣,升迁至尚书、宰相者不乏其人。下面就五谷楼所藏的状元方面的专著向读者作一介绍。
  由侯福兴主编,董海、王鸿鹏执行主编的《中国历代状元传略》,1998年12月中国人事出版社一版一印,大32开平装本、486页、415千字、印数10000册、定价22元。该书共收录了从唐代到清代的状元638人。其中,唐148人,五代十国24人,宋118人,辽56人,金39人,元32人,明90人,清114人。另外加上隋朝的7位进士、西夏国1位状元、太平天国15位状元,共计644人。
  隋朝建立后,帝王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废除九品中正制、“诏举贤良”,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始设进士科,开科取士。此时还没有状元、榜眼、探花这些称谓。目前有文字资料可稽的进士只有7人,他们分别是:张损之、孙伏伽、侯君素、杨纂、庞玄龄、温彦博和黄凤麟。虽说这7位进士不称状元,但他们实乃不是状元的“状元”。《中国历代状元传略》一书把他们列为开篇之作,是颇有见地的。唐代共开进士科263科(也有说270科),取进士近7000人,其中有姓名可考的状元148人。本书对这148位状元都做了相应的介绍。本书第31页介绍的苑论,就是我们朔州人,其原文是:“苑论,马邑(今山西朔县东)人。字言扬。生卒年不详,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癸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32人。其中有柳宗元、刘禹锡等。考官:户部侍郎顾少连。据柳宗元《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知苑论文笔不凡,待人诚恳。”
  《中国状元全传》(主编车吉心、副主编刘德增),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1993年7月一版一印,16开精装本、65.75印张、1500千字、印数1万册、定价66元。2008年2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再次以“一版一印”的形式出版了此书,除去没有标明印数外,其余均与1993年的一版一印完全相同。本书共收录状元382人,其中文状元366人,武状元13人,附录大西国武状元1人,太平天国女状元、武状元各1人;在每个朝代的状元传之后,又附以状元表。如唐德宗九年(793)癸酉科状元苑论就是以“表”的形式出现的,只载“朝代名、科名、状元姓名、籍贯”四项内容。这倒也不是编著厚此薄彼,而是因史料所限,有些状元已经无法立传了。
  《中国历代文状元》(王鸿举、王凯贤、肖佐刚、张荫堂编著),解放军出版社出版,2004年一版一印,大32开平装本、18.87印张、465千字、印数8000册,定价35元。此书共介绍了唐代至太平天国的状元653人,比《中国历代状元传略》增加9人。另外,此书的附录有七,其为《历代文举大事记》《历代文状元统计表》《历代文状元之最》《历代连中“文二元”》《历代连中“文三元”》《历代亲属状元表》《历代文状元位至宰辅表》,都很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