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成就
文章字数:1723
  本报讯(记者 赵福胜)10月22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发布会通报,“十四五”以来,我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总体进展顺利,为实现“十四五”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1100.5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1328.5亿元;人均GDP由2020年的6.9万元提高至2024年的8.5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389.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9.3亿元。二是产业质效大幅提升。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的5.8:40:54.2调整为2024年的7.2:41.2:51.6,与全省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粮食产量屡创新高,草牧业六项主要指标保持全省第一。三是能源革命扎实有力。坚决扛起能源保供的重大政治责任,全力保障煤炭和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原煤产量、发电量、外送电量均排全省第一,全市64座煤矿(含2座基建矿井),连续三年年均生产原煤超过2亿吨,2024年发电量705亿千瓦时,外送电量641亿千瓦时,分别占全省总量比重的16.5%、16.1%、41.43%。分类推进煤矿智能化,建成智能化煤矿18座,平朔集团东露天煤矿通过首批国家级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验收,煤炭先进产能达97%,较2020年提高29个百分点。加快国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全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3%左右。推动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2024年全市并网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873万千瓦,占比达到42%。推动碳基新材料加工制造基地建设,普勤低热值煤分级分质利用示范项目、新耀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项目基本建成,中煤平朔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纳规申报材料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四是城乡发展加速融合。城市品质持续提升,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11个,雨污合流管网和老旧供热管网改造、神头泉城市生活供水等重大工程稳步实施,入选省级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乡村全面振兴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收突破200亿元,创建精品示范村50个、提档升级村230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4个,建设“四好农村路”817公里,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区域互联互通更加紧密,集大原高铁、朔神高速、朔州滋润机场、朔州东综合客运枢纽等重大交通工程建成投运,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融入京津冀“3小时”城市群步伐加快。五是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开发区改革持续深化,完成市县向开发区赋权调整,平鲁经开区成功获批省级转型综改示范区,省级开发区总数达6家。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考核荣获全省第一,市属国有经济持续优化调整。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创新实行“打捆审批”“跨地市联合审批”“远程异地评标”模式,在全国率先创新开展信用监管标准化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双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县融资性担保机构一体化改革,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农村集体“三资”监测平台、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实现县级全覆盖。连续成功举办3届朔州陶瓷产品进出口交易会、12届国际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大会。六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市林草覆盖率达47.8%。右玉县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山阴县桑干河湿地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平鲁区、朔城区和怀仁市获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持续下降,优良天数比例达85%,明显好于全省。全面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进京畿”,国考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100%。七是社会民生全面增进。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24年,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2649元、20054元,年均增长分别为5.3%、8.3%。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域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圆满完成,朔州市体育运动中专学校获批。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0%以上,朔州市大医院建成开诊,公立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稳步推进。不断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城乡居民参保人数持续增长,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孤儿养育补贴标准全面提高。
  发布会上,市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分别就我市“十四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取得的成效、争取上级资金助力项目落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以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具体成效,回答了记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