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新闻传播的策略、成效与优化路径
文章字数:1978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是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约1.3万公里,连接大同、朔州、忻州三市,整合了包括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五台山等在内的63个A级及以上景区和273处其他旅游资源。该公路以“边塞古风、跨越长城”为主题,沿着山西境内的明长城遗迹布线,是我国首条以长城为核心意象的旅游公路。自通车以来,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已成为山西省文旅融合的新名片,并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新闻传播策略
一是突出深厚文化底蕴。把握好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线厚重历史文化的优势,加强对主题内容的深度策划,挖掘公路沿线的长城军事文化、边塞风情、晋北民俗等内容,打造公路文化品牌;通过媒体进一步做好宣传报道,不仅讲好长城遗迹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古堡变迁等往事陈迹,也要展示好沿线上流淌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当地传统的手工艺品、土特产品、特色饮食等等,发掘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之路。
二是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在传播渠道上统筹运用好各种方式和手段,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渠道、多平台、多终端立体化融合的传播格局。报纸、电视、电台可以采用专题报道、纪录片、访谈等形式进行解读;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可以采用受众更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图文推送、互动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地宣传推广。如,基于“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话题的抖音中,就有许多旅客会不约而同地晒出自己游记类的信息,这种形式易于彼此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也能够为大家做好口碑扩散宣传工作。
三是通过特定主题的文化活动,借势提升道路知名度。通过筹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重大活动,在当地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中提炼并呈现成传播热点。举办了“长城文化节”“公路自行车公开赛”“最美公路摄影大赛”等活动,增加了旅客游玩的体验性,并吸引当地及外界媒体前来进行采编播报。借助长城文化节的机会,以电视新闻、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集中宣传,极大地提高了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对外知名度。
二、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新闻传播成效
一是进一步提升了公路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地挖掘和宣传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逐步成为山西境内热门景点之一,在携程、小红书、抖音等各类社交平台上相关攻略、游记、话题讨论中热度高涨,逐渐成为大家比较喜爱的自驾游或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二是带动沿线相关的产业发展。公路会带热旅游景区、住宿业、餐饮业、文创产业的全面发展。像应县木塔景区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访。而周边的餐饮、住宿和文创产业也借此东风迎来了全面繁荣,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很好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和惠民工作。一条公路带火了沿线乡村,有的村利用沿路发展旅游,搞农家乐、民俗游、销售农家土特产品等。像山阴县的一些村庄,在公路沿线打造特色的民宿院落、民俗风情打卡地等吸引游人前往。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村民也增加了收入,乡村的配套设施、公共服务也得到极大改善。
三、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传播内容层次偏浅,没有新意。有的新闻侧重报道公路概况以及景点介绍等表层信息,没有涉及深层次的景观文化、旅行体验或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故事等内容,以致没有呈现出较大的穿透力,缺乏持久的吸引力。
二是新媒体互动机制不够健全。虽然有新媒体端口布局,但与用户的互动能力还不够强,更多的是单向发布的信息输出,对于用户的评价、咨询等信息不能做到及时反馈、深度回应,这也导致新媒体平台没有充分利用到其自身与平台用户之间的良好连接,受众的参与度及体验感不强。
三是传播的覆盖面不足、渗透力不够。虽然传播渠道较多,但是总体上穿透能力欠缺,省外知名度和吸引力相对有限。传播内容没有从传播形式、跨境宣传推广等角度创新突破。
四、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新闻传播的优化路径与建议
一是用好创新内容,挖掘传播亮点。深耕挖掘长城文化背后的故事、风土人情,将长城文化、人物命运联系在一起,或是与“公路+非遗”“公路+乡村振兴”等进行关联。在此过程中,不断鼓励用户上传“最美公路故事”,加强互动交流,不断提高传播力及原创度。
二是以新媒体互动,提升传播热度。做好新媒体常规化互动模式、固定的线上问答活动、探路直播活动以及话题挑战赛,及时回复网友粉丝的评论。通过与用户的良性沟通交流,提高用户参与感,重点运营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活跃度较高的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补联动的传播格局。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已成为山西省文旅融合的标志性工程,新闻传播提升了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知名度,增加了产业发展的动能,助力了乡村振兴。今后将着力于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深度挖掘与传播,在已有成效的基础上,提高与群众的互动,扩大对外的影响力,通过内容创新、增强互动体验和拓展传播范围等方式,进一步释放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作为经济联通通道与旅游文化走廊的综合价值。
(作者单位: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新闻传播策略
一是突出深厚文化底蕴。把握好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沿线厚重历史文化的优势,加强对主题内容的深度策划,挖掘公路沿线的长城军事文化、边塞风情、晋北民俗等内容,打造公路文化品牌;通过媒体进一步做好宣传报道,不仅讲好长城遗迹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古堡变迁等往事陈迹,也要展示好沿线上流淌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当地传统的手工艺品、土特产品、特色饮食等等,发掘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之路。
二是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在传播渠道上统筹运用好各种方式和手段,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渠道、多平台、多终端立体化融合的传播格局。报纸、电视、电台可以采用专题报道、纪录片、访谈等形式进行解读;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可以采用受众更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图文推送、互动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地宣传推广。如,基于“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话题的抖音中,就有许多旅客会不约而同地晒出自己游记类的信息,这种形式易于彼此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也能够为大家做好口碑扩散宣传工作。
三是通过特定主题的文化活动,借势提升道路知名度。通过筹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重大活动,在当地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中提炼并呈现成传播热点。举办了“长城文化节”“公路自行车公开赛”“最美公路摄影大赛”等活动,增加了旅客游玩的体验性,并吸引当地及外界媒体前来进行采编播报。借助长城文化节的机会,以电视新闻、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集中宣传,极大地提高了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对外知名度。
二、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新闻传播成效
一是进一步提升了公路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地挖掘和宣传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逐步成为山西境内热门景点之一,在携程、小红书、抖音等各类社交平台上相关攻略、游记、话题讨论中热度高涨,逐渐成为大家比较喜爱的自驾游或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二是带动沿线相关的产业发展。公路会带热旅游景区、住宿业、餐饮业、文创产业的全面发展。像应县木塔景区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访。而周边的餐饮、住宿和文创产业也借此东风迎来了全面繁荣,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很好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和惠民工作。一条公路带火了沿线乡村,有的村利用沿路发展旅游,搞农家乐、民俗游、销售农家土特产品等。像山阴县的一些村庄,在公路沿线打造特色的民宿院落、民俗风情打卡地等吸引游人前往。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村民也增加了收入,乡村的配套设施、公共服务也得到极大改善。
三、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传播内容层次偏浅,没有新意。有的新闻侧重报道公路概况以及景点介绍等表层信息,没有涉及深层次的景观文化、旅行体验或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故事等内容,以致没有呈现出较大的穿透力,缺乏持久的吸引力。
二是新媒体互动机制不够健全。虽然有新媒体端口布局,但与用户的互动能力还不够强,更多的是单向发布的信息输出,对于用户的评价、咨询等信息不能做到及时反馈、深度回应,这也导致新媒体平台没有充分利用到其自身与平台用户之间的良好连接,受众的参与度及体验感不强。
三是传播的覆盖面不足、渗透力不够。虽然传播渠道较多,但是总体上穿透能力欠缺,省外知名度和吸引力相对有限。传播内容没有从传播形式、跨境宣传推广等角度创新突破。
四、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新闻传播的优化路径与建议
一是用好创新内容,挖掘传播亮点。深耕挖掘长城文化背后的故事、风土人情,将长城文化、人物命运联系在一起,或是与“公路+非遗”“公路+乡村振兴”等进行关联。在此过程中,不断鼓励用户上传“最美公路故事”,加强互动交流,不断提高传播力及原创度。
二是以新媒体互动,提升传播热度。做好新媒体常规化互动模式、固定的线上问答活动、探路直播活动以及话题挑战赛,及时回复网友粉丝的评论。通过与用户的良性沟通交流,提高用户参与感,重点运营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活跃度较高的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补联动的传播格局。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已成为山西省文旅融合的标志性工程,新闻传播提升了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知名度,增加了产业发展的动能,助力了乡村振兴。今后将着力于长城一号旅游公路的深度挖掘与传播,在已有成效的基础上,提高与群众的互动,扩大对外的影响力,通过内容创新、增强互动体验和拓展传播范围等方式,进一步释放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作为经济联通通道与旅游文化走廊的综合价值。
(作者单位:朔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