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纪录片视角探析短视频纪实表达
文章字数:2060
□高晓洋
2025年6月18日,朔州市融媒体中心《这里是朔州》微信视频号推出的短视频作品《苦尽甘来:一颗野菜的“逆袭”之旅》(下文简称《苦尽甘来》),以1分48秒的体量,通过柔性叙事与纪实画面,生动呈现了“苦菜”从田野到餐桌的产业历程。作品虽短,却在纪实表达、结构设计与情感传递等方面体现出较高水准,也折射出地方媒体在微纪录片创作上的积极探索与优化空间。本文试以该片为个案,从纪实性与结构优化的角度,探讨新媒体微纪录片在地方传播中的创新路径及专业化提升方向。
一、柔性语言中的纪实张力
微纪录片篇幅虽短,但要兼顾信息传递与情感共鸣,需要在纪实性与审美化之间实现平衡。《苦尽甘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柔性笔触与文艺化语言处理现实题材,既保留了纪实质感,又拓展了审美表达的空间。
作品开篇通过朝阳与采摘者劳作画面营造沉静氛围,旁白女声轻声讲述:“铁铲已斜切入泥土,带土的菜株就翻进竹篮。”文字节制又细腻,配合舒缓的画面与背景音乐,让观众沉浸在春日田野的劳作意象中。这种“轻叙事”手法弱化了直白的说教,传递出温度与诗意,提升了观感体验。
同时,作品巧妙引用《诗经》典故:“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在展示苦菜加工流程的同时,让观众联想到野菜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蕴。这种点睛式的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层次,也使传播超越单纯的“产品介绍”,更具文化厚度。
二、微观叙事中的产业全景
纪实短视频往往面临“轻量化”与“深度化”的平衡难题。《苦尽甘来》通过微观切口展现产业全貌,探索出一条较为成熟的路径:从田间采摘到清洗、蒸煮,再到餐桌上的成品,每一环节都通过镜头流转与文字描绘衔接自然。
加工环节尤为精彩:镜头捕捉流水冲洗苦菜的细节,旁白写道:“水流冲过锯齿叶,哗啦声像是给《楚辞》的韵脚打着拍子”,将工业流程与文学意象结合,让冷峻的流水线多了几分诗意。这种处理既传递了真实信息,也让观众感受到劳动之美和产业之美。
此种以柔性语言承载硬核信息、以微观叙事折射宏观主题的表达策略,对地方融媒体尤具参考价值:通过“轻量化”作品,达成内容的深度化传播。
三、情节留白中的结构优化空间
尽管整体结构紧凑、节奏适宜,但从更高层次的“新媒体微纪录片”标准审视,仍可在情节与结构上进一步优化,增强叙事张力与真实感。
首先,人物塑造略显单薄。目前画面以群像呈现采摘者与工人,虽营造了整体劳作氛围,但缺乏鲜明的叙事锚点。如果能适度聚焦一位苦菜种植户、质检员或返乡创业青年,配以同期声或面部特写,将更易建立情感线索与记忆点,提升传播共情力。
其次,信息密度仍有提升空间。作品虽展示了苦菜从采收到加工的完整流程,但对产业规模、农户收益、地方品牌建设等核心背景信息未作深入交代。适当通过字幕、同期解说或图示补充这些信息,可增强内容纵深与专业说服力。
再次,情节推进以平铺直叙为主,缺乏“转折”或“冲突”节点。若能引入天气突变对采收的影响、加工技术瓶颈等真实困境,或将现代流水线与传统晾晒方式对照穿插,不仅丰富戏剧张力,也让“苦尽甘来”的主题逻辑更加立体,让观众感知到产业发展的艰辛与韧性。
这种“情节留白”或是时长限制下的取舍,也可能出于风格上的节制处理,但对微纪录片而言,适度补足关键人物线与情节冲突,将有助于从“美感”走向更完整的纪实表达。
四、声音与画面细节的纪实质感
短视频纪实感的核心,还需通过声音与画面细节落地。目前作品以旁白与背景音乐为主导,风格统一且流畅。但若能适度保留铁铲碰土声、流水冲洗声、人物交谈声等同期声元素,可大大提升现场真实感,使观众获得更沉浸的观看体验。
此外,画面虽具审美质感,但仍可增设一两个典型性对比镜头,如春季采收与夏季荒地的反差,或现代化流水线与手工处理的穿插,打通感官美与结构美之间的连接,拓展叙事深度。
五、短视频到微纪录片的跃升路径
本地融媒体在探索微纪录片时,应关注的不仅是内容新颖,更需在结构、节奏与情感表达等层面实现系统化优化。
信息结构化:在有限时长中,通过字幕、图示、同期声等方式补充核心背景信息,避免仅停留在画面和旁白。
节奏层次化:打破单一节奏,通过转折、冲突或时空对照,增加叙事张力。
情感线索化:适度聚焦关键人物,赋予观众代入感与情感共鸣。
声音与细节精耕:利用同期声、微观镜头与细节铺陈,强化真实感与纪实氛围。
通过上述策略,短视频不仅能满足社交媒体的快节奏需求,更能以微纪录片的形式,承载更深层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温度。
《苦尽甘来:一颗野菜的“逆袭”之旅》是一次新媒体视野下的地方微纪录片探索,作品以柔性叙事与纪实镜头交织,成功实现了信息抵达与情感共鸣的统一,较好地实现了传播价值。
更重要的是,该片提醒创作者:短视频并非只能是轻量化娱乐表达,也可承载地方文化、产业故事与乡土温度。地方融媒体如果能在人物塑造、结构设计、信息深度与声音细节等层面持续打磨,有望让更多短视频作品完成从“快餐式内容”到“微纪录片表达”的质变,让更多短视频作品,从“好看”走向“耐看”,真正实现以影像讲好本土故事、塑造地方品牌、服务社会记忆的深度使命。
(作者单位:朔州市融媒体中心)
2025年6月18日,朔州市融媒体中心《这里是朔州》微信视频号推出的短视频作品《苦尽甘来:一颗野菜的“逆袭”之旅》(下文简称《苦尽甘来》),以1分48秒的体量,通过柔性叙事与纪实画面,生动呈现了“苦菜”从田野到餐桌的产业历程。作品虽短,却在纪实表达、结构设计与情感传递等方面体现出较高水准,也折射出地方媒体在微纪录片创作上的积极探索与优化空间。本文试以该片为个案,从纪实性与结构优化的角度,探讨新媒体微纪录片在地方传播中的创新路径及专业化提升方向。
一、柔性语言中的纪实张力
微纪录片篇幅虽短,但要兼顾信息传递与情感共鸣,需要在纪实性与审美化之间实现平衡。《苦尽甘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以柔性笔触与文艺化语言处理现实题材,既保留了纪实质感,又拓展了审美表达的空间。
作品开篇通过朝阳与采摘者劳作画面营造沉静氛围,旁白女声轻声讲述:“铁铲已斜切入泥土,带土的菜株就翻进竹篮。”文字节制又细腻,配合舒缓的画面与背景音乐,让观众沉浸在春日田野的劳作意象中。这种“轻叙事”手法弱化了直白的说教,传递出温度与诗意,提升了观感体验。
同时,作品巧妙引用《诗经》典故:“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在展示苦菜加工流程的同时,让观众联想到野菜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蕴。这种点睛式的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层次,也使传播超越单纯的“产品介绍”,更具文化厚度。
二、微观叙事中的产业全景
纪实短视频往往面临“轻量化”与“深度化”的平衡难题。《苦尽甘来》通过微观切口展现产业全貌,探索出一条较为成熟的路径:从田间采摘到清洗、蒸煮,再到餐桌上的成品,每一环节都通过镜头流转与文字描绘衔接自然。
加工环节尤为精彩:镜头捕捉流水冲洗苦菜的细节,旁白写道:“水流冲过锯齿叶,哗啦声像是给《楚辞》的韵脚打着拍子”,将工业流程与文学意象结合,让冷峻的流水线多了几分诗意。这种处理既传递了真实信息,也让观众感受到劳动之美和产业之美。
此种以柔性语言承载硬核信息、以微观叙事折射宏观主题的表达策略,对地方融媒体尤具参考价值:通过“轻量化”作品,达成内容的深度化传播。
三、情节留白中的结构优化空间
尽管整体结构紧凑、节奏适宜,但从更高层次的“新媒体微纪录片”标准审视,仍可在情节与结构上进一步优化,增强叙事张力与真实感。
首先,人物塑造略显单薄。目前画面以群像呈现采摘者与工人,虽营造了整体劳作氛围,但缺乏鲜明的叙事锚点。如果能适度聚焦一位苦菜种植户、质检员或返乡创业青年,配以同期声或面部特写,将更易建立情感线索与记忆点,提升传播共情力。
其次,信息密度仍有提升空间。作品虽展示了苦菜从采收到加工的完整流程,但对产业规模、农户收益、地方品牌建设等核心背景信息未作深入交代。适当通过字幕、同期解说或图示补充这些信息,可增强内容纵深与专业说服力。
再次,情节推进以平铺直叙为主,缺乏“转折”或“冲突”节点。若能引入天气突变对采收的影响、加工技术瓶颈等真实困境,或将现代流水线与传统晾晒方式对照穿插,不仅丰富戏剧张力,也让“苦尽甘来”的主题逻辑更加立体,让观众感知到产业发展的艰辛与韧性。
这种“情节留白”或是时长限制下的取舍,也可能出于风格上的节制处理,但对微纪录片而言,适度补足关键人物线与情节冲突,将有助于从“美感”走向更完整的纪实表达。
四、声音与画面细节的纪实质感
短视频纪实感的核心,还需通过声音与画面细节落地。目前作品以旁白与背景音乐为主导,风格统一且流畅。但若能适度保留铁铲碰土声、流水冲洗声、人物交谈声等同期声元素,可大大提升现场真实感,使观众获得更沉浸的观看体验。
此外,画面虽具审美质感,但仍可增设一两个典型性对比镜头,如春季采收与夏季荒地的反差,或现代化流水线与手工处理的穿插,打通感官美与结构美之间的连接,拓展叙事深度。
五、短视频到微纪录片的跃升路径
本地融媒体在探索微纪录片时,应关注的不仅是内容新颖,更需在结构、节奏与情感表达等层面实现系统化优化。
信息结构化:在有限时长中,通过字幕、图示、同期声等方式补充核心背景信息,避免仅停留在画面和旁白。
节奏层次化:打破单一节奏,通过转折、冲突或时空对照,增加叙事张力。
情感线索化:适度聚焦关键人物,赋予观众代入感与情感共鸣。
声音与细节精耕:利用同期声、微观镜头与细节铺陈,强化真实感与纪实氛围。
通过上述策略,短视频不仅能满足社交媒体的快节奏需求,更能以微纪录片的形式,承载更深层的社会价值与文化温度。
《苦尽甘来:一颗野菜的“逆袭”之旅》是一次新媒体视野下的地方微纪录片探索,作品以柔性叙事与纪实镜头交织,成功实现了信息抵达与情感共鸣的统一,较好地实现了传播价值。
更重要的是,该片提醒创作者:短视频并非只能是轻量化娱乐表达,也可承载地方文化、产业故事与乡土温度。地方融媒体如果能在人物塑造、结构设计、信息深度与声音细节等层面持续打磨,有望让更多短视频作品完成从“快餐式内容”到“微纪录片表达”的质变,让更多短视频作品,从“好看”走向“耐看”,真正实现以影像讲好本土故事、塑造地方品牌、服务社会记忆的深度使命。
(作者单位:朔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