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明代曾任抗倭援朝总指挥的麻贵
●祁贵 吴承山 杜晓峥
文章字数:2977
  在明朝万历年间,右玉曾经出过一位著名的将领麻贵,是杰出的军事家。一生中最辉煌时,在第二次抗倭援朝战争初期,曾任抗倭援朝备倭总兵官,加封提督衔,统一节制在朝作战的陈璘和邓子龙的大明精锐水师、吴惟忠的戚家军明军精锐等各路明军,以及朝鲜王国军队。他一生参与平叛和抗倭援朝,是万历年间的“救火队长”,也是奠定之后260年日本不敢侵朝和侵华的“铁血柱石”。
  一、一生戎马倥偬:将门虎子戍边疆
  麻贵(1538—1616),字崇秩,号西泉,回族,大同右卫(今山西朔州右玉县)人,出身明代著名将门麻氏。父亲麻禄曾任大同参将,兄长麻锦为宣府总兵,家族世代戍边的尚武传统,塑造了他的军事禀赋。他以舍人身份投身军旅,凭借战场胆识与实战悟性累功升迁,历任宣府游击将军、大同新平堡参将等职,在隆庆至万历初年的长城防御战中屡立战功,逐渐成长为明廷倚重的边将骨干,与辽东李成梁并称“东李西麻”,成为西北边疆的知名骁将。
  二、力平哱拜之乱:阻援破敌定全陕
  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副总兵哱拜(蒙古降将)因巡抚党馨压制而发动叛乱,其子哱承恩、义子哱云纠集部众杀官焚署,占据宁夏镇,并勾结套部蒙古首领著力兔引兵相助,连下中卫、灵州等城,全陕震动,此即“哱拜之乱”,为“万历三大征”之首役。危急时刻,明廷急调麻贵驰援,赋予其阻击蒙古外援、配合攻城的关键任务。
  彼时麻贵刚因弹劾被贬不久,接到诏令后即刻率精锐苍头军奔赴前线。他深知叛军气焰嚣张的核心在于蒙古骑兵的外援支撑,遂制定“先断羽翼,再捣腹心”的策略:一方面率军配合副总兵李昫的攻城部队,在宁夏城外构筑防线,遏制叛军出城扩张;另一方面将主力对准套部蒙古援军,在花马池一带设伏截击。首战便俘斩套部120人,暂时挫败了蒙古军的进攻势头。
  同年四月,李如松调任宁夏总兵统筹全局,麻贵转任副将专司阻援。七月,著力兔率蒙古大军再度驰援,麻贵亲率骑兵迂回奔袭,直捣蒙古大营,激战中“身先士卒,刀劈数贼”,麾下将士奋勇冲杀,不仅捣毁敌营,更追击至贺兰山麓,再斩120余级,彻底将套部蒙古逐出塞北。外援断绝后,叛军士气骤崩,加之总督叶梦熊决水灌城,城内很快弹尽粮绝、内部分裂。九月,明军攻破宁夏城,哱拜自尽,哱承恩被擒,叛乱平息。此役中,麻贵的阻援之战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总督叶梦熊在奏报中盛赞其“功尤最”,他也凭此功官复原职,调任延绥总兵。
  三、抗倭援朝之战:再造藩邦总兵官
  万历二十五年(1597)正月十八,朝鲜副相郑期远来到北京求援,向大明内阁报告了第一次抗倭援朝战争之后日本特使小西行长和大明全权代表沈惟敬历时两年的“和谈”,实际上完全没有任何结果,就是两面哄皇帝的大忽悠。丰臣秀吉在此期间积蓄力量,准备第二次渡海攻打朝鲜。对于郑期远的报告,兵部尚书石星不以为然,一是此时的明朝不想出兵;二是希望朝鲜不要什么事情都依赖明朝救援。很明显,大明对出兵援朝这种出工出力还要出钱的事情,已经感到厌烦了。郑期远对此自然不满,因为如此一来,自己回到朝鲜也没法跟国王李昖交代。就在郑期远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时候,内阁收到辽东副总兵马栋的紧急奏报,日本撕毁和议再度侵朝,日军主将加藤清正于正月十四,率领2万多人,200多艘军舰登陆朝鲜,在蔚山西生浦等地驻扎。而且日军进展神速,已经攻下庆尚道的梁山,驱逐了梁山太守。“壬辰倭乱”战火重燃。万历随即将兵部尚书石星革职下狱,兵部左侍郎邢玠被升为兵部尚书、总督蓟辽并御倭经略,全权料理朝鲜事宜。因李如松忙于辽东防务,明神宗钦点麻贵为备倭总兵官,不久加提督衔,为东征提督,统领南北明军驰援朝鲜,成为第二次援朝战争中初期的最高军事指挥。
  (一)稳住危局,整饬防务
  麻贵派辽东副总兵杨元为先锋带领3000人马率先入朝。麻贵于七月率7000骑兵渡鸭绿江,抵达朝鲜王京汉城时,明军兵力也仅有1.7万余人。再加上朝鲜的辅政部队,总兵力大概在3万左右,因此在大战初期,麻贵只能是凭城据守。面临的是“兵不满2万、粮饷匮乏、朝方猜忌”的三重困境。丰臣秀吉的兵力高达16.5万余人,日军已攻陷南原、全州等重镇,汉城危在旦夕,朝鲜宣祖李昕君臣甚至萌生逃意。更棘手的是,朝方因情报误判,对麻贵“无轻浪战”的策略心生疑虑,连修缮汉城残破城防的建议都遭推阻。麻贵一面以“皇命在身”晓谕朝方,一面亲率将士昼夜抢修子城、布防工事,同时急调宣府、大同援军。万历重新任命兵部左侍郎杨镐为右佥都御史经略朝鲜,统领2万余人赴朝鲜作战,麻贵成了副手。九月三日,主帅杨镐连夜从平壤赶往汉城驰援。最终稳住汉城防线,为后续反攻奠定了基础。
  (二)战术破局,屡挫强敌
  同年九月,麻贵启动局部反攻,遣别将解生配合朝鲜将领李元翼,在稷山一带伏击日军,斩获颇丰,迫使小西行长退守井邑、加藤清正还军庆州,初步扭转被动态势。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他与杨镐统领4万明军、1.15万朝鲜军,发动蔚山城之战。面对加藤清正驻守的未竣工城堡,麻贵采取“声东击西”战术:以部分兵力佯攻正门,主力则利用夜色突袭侧翼,用神机箭、架火战车猛烈轰击,一度攻破外城,迫敌求和。后因日军援军骤至、己方火药耗尽被迫撤军,虽未克城,却重创了日军有生力量。蔚山战役后,明朝兵部主事丁应泰加大阵亡人数,随意捏造名册,贪污朝廷的抚恤金中饱私囊,说蔚山战败,弹劾杨镐。万历皇帝接到报告之后当即将杨镐免职,随后让三军主帅邢玠就地查勘实情,并从北京派去两名科道官张辅之、姚文蔚辅助邢玠共同调查。经过半年调查,张辅之上交朝廷的报告里指出,一线部队上报的数字是准确的。兵部尚书邢玠则揭发丁应泰举报不实,再就是蔚山战役明军重创了日军有生力量是一次大捷(日本人自己记录的日军此战伤亡超过2.2万人)。万历皇帝看到报告之后,下诏将丁应泰革职并驱逐回家。丁应泰回家也没消停。写了一本《东事始末》并自费出版。书里,对邢玠、杨镐、麻贵、李如松等人大加挞伐,蔚山之战被他写得尤其不堪。
  (三)决战收官,驱敌出境
  同年九月,麻贵再度组织进攻,针对加藤清正修筑的坚固石垣,改用“围点打援”策略,牵制日军主力。十一月,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兼御倭经略三军主帅邢玠渡过鸭绿江,率领主力部队4.2万人于当月29日抵达汉城。丰臣秀吉病逝的消息传至前线,日军陷入混乱并开始撤军。麻贵抓住战机,即刻挥师总攻,在露梁海战前后,率先击溃加藤清正部,迫其仓皇遁逃,随后收复岛山、西浦等所有失地。万历二十七年(1599),朝鲜在汉城外的南汉山上刻下了“再造藩邦”四个大字,朝鲜君臣称其为“护国柱石”,麻贵率师凯旋,晋封右都督,获世代荫封。
  四、晚年镇守辽东:弹压女真镇东北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逾七旬的麻贵受命镇守辽东,仍多次击溃泰宁炒花部、插汉虎墩兔等部的进犯,保边境安宁。万历四十年(1612),他以久病乞休,归乡数年后病逝,朝廷特赐祭葬。但因为蔚山之战,朝廷上下也都认为杨镐深通兵法,因此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又让他指挥了萨尔浒之战。萨尔浒大战中,明廷文武官吏战死300余人,士兵伤亡达到4.5万余人。举国痛恨。战后明杨鹤交章劾奏杨镐,杨镐因此下狱,崇祯二年(1629)被处决。
  《明史》评价麻贵“果毅骁捷,善用兵,东西并著功伐。先后承特赐者七,赐世荫者六”,而朝鲜史料更称其援朝功绩“不下于李如松”。从平定哱拜之乱的阻援破敌,到抗倭援朝的统筹决战,麻贵以一生戎马生涯践行了“守土护邦”的誓言,成为万历年间边疆防务的“铁血柱石”,他的军事才能和光辉战绩愈来愈引人注目,是国之栋梁,青史留名,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