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徒骇河、冬枣节及其文化
文章字数:3338
沾化对我来说是个以前不熟悉的地方,所以对她的一切都感到新鲜。而未知和新鲜不代表陌生,走近她,看过她,会觉得似曾相识。她的样子、风采乃至个性,像久违了的老友,虽长时不见,见了面却不拘谨生疏,分别后会不时想起,会随时联系。
沾化是山东省滨州市的一个区。位于鲁北,济南的东北,与淄博、滨州市区相邻,沾化往北,就到了渤海。
这是个古老而年轻的地方。汉属渤海郡,唐属渤海县,初名招安镇,武则天执政时所设,有“招抚海盗而得安”之意。清光绪《沾化县志》有诗:“绿林多啸聚,日昼敢横行,市井烽火望,潢池镝乱鸣。”远在渤海之滨,是古时流放犯人之地,匪盗四起。据传说武则天派一老臣前去收服,临行前问其有何治理良策,老臣说:只需“招安”二字而已。到任后,老臣招安首犯,以牛换剑,以羊换刀,将匪盗招于麾下,授以官职,按国家体制管理经略,从此安居乐业。到金明昌六年(1195),取“海滨之民,复沾圣化”之义,更名为“沾化”。
再说徒骇河。十分惭愧,我也是头一次知道这条河流。然而,论起其历史功用,不知道却是因为自己浅陋了。《尔雅·释水》记载,徒骇河是中国古代大禹治水时疏九河中的一条,古名漯(ta)川,亦名漯水、漯河,是古黄河的一个支流,已有四千年以上历史。《尚书·禹贡》载,大禹治理洪水疏浚了九条河流,其中就有徒骇河。相传大禹治理此河用工极多,施工艰难,当时两岸森林密布,野猪出没,民夫常受惊恐,“众徒惊骇”,遂名徒骇。宋时漯川湮没后逐渐演变,又发育了一些新的河流,相继形成了商河、土河(徒河)等河流,疏通合并,到明代形成现在徒骇河的雏形。
徒骇河发源于山东西部,属海河流域,从西南向东北,入河南濮阳,又流经山东聊城、德州、滨州三个市的十三个县(市、区),纵贯沾化境域与秦口河汇流后,北入渤海。山东散文学会与沾化区文联、作协合作举办“徒骇河畔,冬枣正红”首届徒骇河流域散文季暨冬枣主题采风创作活动,以徒骇河为线,以冬枣为珠,以文学为针,将流域各县市区串联起来,形成了鲁北文化的珍珠链。
先有冬枣树,后有沾化县。
沾化冬枣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老百姓自古就有“房前屋后,三棵枣树”的栽种习惯。沾化区下洼镇现存一棵明代“冬枣嫡祖树”,相传明建文二年 (1400),燕王朱棣北征时路过,因该树显灵而退避改道,依此据今已有六百余年。沾化有着独具特色的冬枣文化,沾化冬枣号称“中国红玛瑙”,沾化区确定冬枣树为县树,为冬枣祖树立碑,设立冬枣节,编纂冬枣志,赛园赛枣赛枣王,游园采摘,诗词、散文、戏曲、书画、故事等大量文化产品应运而生,一颗小枣作支点,撬起地方文化大品牌。
沾化冬枣,形态近圆形或扁圆,表面光滑鲜嫩,皮薄肉甜汁丰,食之无渣,清香醇厚。“甜超荔枝脆超梨”,让人回味无穷。它的色泽不是一味的青黄或青绿,也不是一味的赤红,而是青绿如海,赭红如陆,构成一幅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的模样,光是这一点“格局”,足以征服人心,尊其为“冬枣王者”。沾化冬枣大者有小苹果那么大,被称为“中国果王”,列“十大果王”之首。富含氨基酸,有“活维生素丸”之称。
既然到了冬枣之乡,入园采摘自然少不了。座座大棚,浓密的绿荫中,阳光透过塑膜照进来,又被浓密的枣树枝叶筛成一片片碎金;一树一树累累果实伸手可摘,果农憨实的笑容,吃多少不管,只是要求看准了再摘下来吃,不要随意摘下觉得不好便扔掉。枣儿刚从树上摘下,清凉温润,放入口中轻轻一咬,“咔哧”一声,清脆甘冽,不似蜜糖般甜得腻人,却如山泉般沁人心脾,只留下满口的清爽与芳香。枣儿带着枝头的气露,又经过农科院专家的多年培育,早已不是一般的味道了。
沾化是一个待字闺中的绝美女子,沾化人不去夸她的容颜,却一次次为我们撩开她神秘的面纱,每一瞥都让人唏嘘不已、惊为天人。沾化宏烨新能源公司的2G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基地,拥有世界上同类项目中最大的单体规模,以其独特的“渔、盐、风、光”复合模式将高标准的光伏电站建在盐碱养殖水域上方,光伏发电板通过支架支撑,形成一片片连绵的海洋,将光伏发电、水产养殖、工业制盐相结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了能源与养殖、工业协同高质量发展。这并非一片死寂的“电田”,而是“渔、盐、电、铝”互补的综合产业,光伏板下是规划整齐的水塘,昔日晒盐的滩涂,如今仍可养殖鱼虾,而项目产生的巨大电能,又能直接供给附近的铝业园区,形成一条完整的绿色产业链。我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四面是波光粼粼的养殖水面与星罗棋布的盐池,古老的盐渔之利与现代的清洁能源——工业血脉——在这里如此和谐共生共荣,人类凭借智慧与勤劳,与自然携手奏出了一曲雄浑乐章;乐章的音符,是阳光,是海水,是盐粒,是鱼虾,是电流,是金属,交响汇成雄浑磅礴的新时代强音。
散文是需要讲故事的。文章写到一多半,还没有人物故事的出现,这是我写作的缺陷。行文至此,不得不带出一些人物。故事虽不能引人入胜,却颇引人深思。
张新江是沾化的一个农民艺术家,爱好漫画,兴趣广泛。他从农民的视角出发,画了许多漫画,反映农民的心声和企盼,描绘时代景象。几十年来有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半月谈》等报刊上,像许多基层作者一样,想把自己的作品办一个展览汇编成书,却心有余力不足。有不速之客两次登门拜访,了解他的创作情况,与他共同分类整理,又请作家配以诗文、书家负责题写,条理出十个类别二百余幅图文并茂、意义隽永的作品,在图书馆办了个人专题展览,印出了漫画诗文专辑,引起全区轰动,成为宣传沾化的品牌、廉政教育的教材、和谐社会的映像。一个农民业余作者,领了沾化文艺事业的风头。
王新忠是沾化的一名退休干部,也是位本土书法家,多年来临习汉隶魏碑,功底扎实,为沾化书法教育推广默默付出。又是这位不速之客主动上门结识,和他商量书写内容、章法布局,为他筹备作品展览,筹资印刷《王新忠书法作品集》。沾化成为鲁北的书法重点县,“山东青年书法篆刻小品展”已连续四届在沾化举办。
沾化区大高镇沙洼村,有一位名叫李志华的女诗人。志华因患先天性疾病导致行走不便,没有上过一天学,在母亲的陪伴下学会了汉语拼音和基本的读写知识,又通过多年自学,成长为一位在地方小有名气的女诗人。有朋友在群里发照片,是在志华的农家院里,“李志华诗集《打口》分享会”的合影照片,志华与父母居中,众多诗友分两排相拥,旁边一位是上述提到的不速之客。他上门了解志华的创作与生活情况,会同周边市县的诗友为志华上门举办新诗分享会,志华的诗集《打口》就是在他和有关诗友的帮助下筹资印行的。我能想象到志华的文学梦照进现实时的欣慰与感激。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位不速之客就是沾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李宝玉。他爱文化、懂文化、尊重文化人,得知我也是搞文艺工作出身,共同语言就多了起来。他说宣传部、文联经费少,人手少,但我们有平台,有组织体系,有大文化网络;文化无小事,做文艺事业无止境,基层文化发展没有止境,为基层文化人服务没有止境;宣传部长、文联主席就是文艺界的大服务员,就是要为基层作者解决问题,办事跑腿,想方设法,努力把大家团结在党的周围;就是要见缝插针做大文化,做强文化,众志成城,积土成山,擦亮地域文化的名片。
沾化历史上也曾有过短暂的文化辉煌,被誉为“济北诗书之薮”,后来文化逐渐凋敝,成了“文化盐碱地”。近年来这片盐碱地又泛出生机,成为山东响当当的“文明沾化,渤海名城”。一个县竟然设有“双河湾文艺精品奖”,用以鼓励扶持文艺创作;“一部小戏走全国”,国家级非遗渔鼓戏走出国门,登上了国际舞台,拿下了多项省级、国家级大奖。各文艺家协会几年前还不足百人,现在已发展壮大到两千多人。全区各乡镇街道都选聘了“文艺社区主任”“文艺村长”,冬枣文化、非遗文化、渔盐文化等乡土文化内涵得到了重构升华。
沾化,于我而言曾经是一个不熟悉的地方。短短三天,再回望这片土地,她已不再是地图上一个被忽略的名字,而是一个充满体温与记忆的深刻印记。她的厚重、热情,她的年轻、阳光,那枣园的清香、渔盐的咸涩、新能源电流的无声奔涌,还有她的渔鼓戏与书画展,以及许多难忘的面孔,都交织成一幅大名叫“魅力沾化”的斑斓和谐的画卷。我从这里带走的,不止是行李箱里那几斤香甜的冬枣,更是心中那一片有着古老徒骇河奔流的、有着小小冬枣呈现的祖国山河世界地图的欣欣向荣的土地!
沾化是山东省滨州市的一个区。位于鲁北,济南的东北,与淄博、滨州市区相邻,沾化往北,就到了渤海。
这是个古老而年轻的地方。汉属渤海郡,唐属渤海县,初名招安镇,武则天执政时所设,有“招抚海盗而得安”之意。清光绪《沾化县志》有诗:“绿林多啸聚,日昼敢横行,市井烽火望,潢池镝乱鸣。”远在渤海之滨,是古时流放犯人之地,匪盗四起。据传说武则天派一老臣前去收服,临行前问其有何治理良策,老臣说:只需“招安”二字而已。到任后,老臣招安首犯,以牛换剑,以羊换刀,将匪盗招于麾下,授以官职,按国家体制管理经略,从此安居乐业。到金明昌六年(1195),取“海滨之民,复沾圣化”之义,更名为“沾化”。
再说徒骇河。十分惭愧,我也是头一次知道这条河流。然而,论起其历史功用,不知道却是因为自己浅陋了。《尔雅·释水》记载,徒骇河是中国古代大禹治水时疏九河中的一条,古名漯(ta)川,亦名漯水、漯河,是古黄河的一个支流,已有四千年以上历史。《尚书·禹贡》载,大禹治理洪水疏浚了九条河流,其中就有徒骇河。相传大禹治理此河用工极多,施工艰难,当时两岸森林密布,野猪出没,民夫常受惊恐,“众徒惊骇”,遂名徒骇。宋时漯川湮没后逐渐演变,又发育了一些新的河流,相继形成了商河、土河(徒河)等河流,疏通合并,到明代形成现在徒骇河的雏形。
徒骇河发源于山东西部,属海河流域,从西南向东北,入河南濮阳,又流经山东聊城、德州、滨州三个市的十三个县(市、区),纵贯沾化境域与秦口河汇流后,北入渤海。山东散文学会与沾化区文联、作协合作举办“徒骇河畔,冬枣正红”首届徒骇河流域散文季暨冬枣主题采风创作活动,以徒骇河为线,以冬枣为珠,以文学为针,将流域各县市区串联起来,形成了鲁北文化的珍珠链。
先有冬枣树,后有沾化县。
沾化冬枣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老百姓自古就有“房前屋后,三棵枣树”的栽种习惯。沾化区下洼镇现存一棵明代“冬枣嫡祖树”,相传明建文二年 (1400),燕王朱棣北征时路过,因该树显灵而退避改道,依此据今已有六百余年。沾化有着独具特色的冬枣文化,沾化冬枣号称“中国红玛瑙”,沾化区确定冬枣树为县树,为冬枣祖树立碑,设立冬枣节,编纂冬枣志,赛园赛枣赛枣王,游园采摘,诗词、散文、戏曲、书画、故事等大量文化产品应运而生,一颗小枣作支点,撬起地方文化大品牌。
沾化冬枣,形态近圆形或扁圆,表面光滑鲜嫩,皮薄肉甜汁丰,食之无渣,清香醇厚。“甜超荔枝脆超梨”,让人回味无穷。它的色泽不是一味的青黄或青绿,也不是一味的赤红,而是青绿如海,赭红如陆,构成一幅中国地图或世界地图的模样,光是这一点“格局”,足以征服人心,尊其为“冬枣王者”。沾化冬枣大者有小苹果那么大,被称为“中国果王”,列“十大果王”之首。富含氨基酸,有“活维生素丸”之称。
既然到了冬枣之乡,入园采摘自然少不了。座座大棚,浓密的绿荫中,阳光透过塑膜照进来,又被浓密的枣树枝叶筛成一片片碎金;一树一树累累果实伸手可摘,果农憨实的笑容,吃多少不管,只是要求看准了再摘下来吃,不要随意摘下觉得不好便扔掉。枣儿刚从树上摘下,清凉温润,放入口中轻轻一咬,“咔哧”一声,清脆甘冽,不似蜜糖般甜得腻人,却如山泉般沁人心脾,只留下满口的清爽与芳香。枣儿带着枝头的气露,又经过农科院专家的多年培育,早已不是一般的味道了。
沾化是一个待字闺中的绝美女子,沾化人不去夸她的容颜,却一次次为我们撩开她神秘的面纱,每一瞥都让人唏嘘不已、惊为天人。沾化宏烨新能源公司的2G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基地,拥有世界上同类项目中最大的单体规模,以其独特的“渔、盐、风、光”复合模式将高标准的光伏电站建在盐碱养殖水域上方,光伏发电板通过支架支撑,形成一片片连绵的海洋,将光伏发电、水产养殖、工业制盐相结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了能源与养殖、工业协同高质量发展。这并非一片死寂的“电田”,而是“渔、盐、电、铝”互补的综合产业,光伏板下是规划整齐的水塘,昔日晒盐的滩涂,如今仍可养殖鱼虾,而项目产生的巨大电能,又能直接供给附近的铝业园区,形成一条完整的绿色产业链。我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四面是波光粼粼的养殖水面与星罗棋布的盐池,古老的盐渔之利与现代的清洁能源——工业血脉——在这里如此和谐共生共荣,人类凭借智慧与勤劳,与自然携手奏出了一曲雄浑乐章;乐章的音符,是阳光,是海水,是盐粒,是鱼虾,是电流,是金属,交响汇成雄浑磅礴的新时代强音。
散文是需要讲故事的。文章写到一多半,还没有人物故事的出现,这是我写作的缺陷。行文至此,不得不带出一些人物。故事虽不能引人入胜,却颇引人深思。
张新江是沾化的一个农民艺术家,爱好漫画,兴趣广泛。他从农民的视角出发,画了许多漫画,反映农民的心声和企盼,描绘时代景象。几十年来有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半月谈》等报刊上,像许多基层作者一样,想把自己的作品办一个展览汇编成书,却心有余力不足。有不速之客两次登门拜访,了解他的创作情况,与他共同分类整理,又请作家配以诗文、书家负责题写,条理出十个类别二百余幅图文并茂、意义隽永的作品,在图书馆办了个人专题展览,印出了漫画诗文专辑,引起全区轰动,成为宣传沾化的品牌、廉政教育的教材、和谐社会的映像。一个农民业余作者,领了沾化文艺事业的风头。
王新忠是沾化的一名退休干部,也是位本土书法家,多年来临习汉隶魏碑,功底扎实,为沾化书法教育推广默默付出。又是这位不速之客主动上门结识,和他商量书写内容、章法布局,为他筹备作品展览,筹资印刷《王新忠书法作品集》。沾化成为鲁北的书法重点县,“山东青年书法篆刻小品展”已连续四届在沾化举办。
沾化区大高镇沙洼村,有一位名叫李志华的女诗人。志华因患先天性疾病导致行走不便,没有上过一天学,在母亲的陪伴下学会了汉语拼音和基本的读写知识,又通过多年自学,成长为一位在地方小有名气的女诗人。有朋友在群里发照片,是在志华的农家院里,“李志华诗集《打口》分享会”的合影照片,志华与父母居中,众多诗友分两排相拥,旁边一位是上述提到的不速之客。他上门了解志华的创作与生活情况,会同周边市县的诗友为志华上门举办新诗分享会,志华的诗集《打口》就是在他和有关诗友的帮助下筹资印行的。我能想象到志华的文学梦照进现实时的欣慰与感激。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位不速之客就是沾化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李宝玉。他爱文化、懂文化、尊重文化人,得知我也是搞文艺工作出身,共同语言就多了起来。他说宣传部、文联经费少,人手少,但我们有平台,有组织体系,有大文化网络;文化无小事,做文艺事业无止境,基层文化发展没有止境,为基层文化人服务没有止境;宣传部长、文联主席就是文艺界的大服务员,就是要为基层作者解决问题,办事跑腿,想方设法,努力把大家团结在党的周围;就是要见缝插针做大文化,做强文化,众志成城,积土成山,擦亮地域文化的名片。
沾化历史上也曾有过短暂的文化辉煌,被誉为“济北诗书之薮”,后来文化逐渐凋敝,成了“文化盐碱地”。近年来这片盐碱地又泛出生机,成为山东响当当的“文明沾化,渤海名城”。一个县竟然设有“双河湾文艺精品奖”,用以鼓励扶持文艺创作;“一部小戏走全国”,国家级非遗渔鼓戏走出国门,登上了国际舞台,拿下了多项省级、国家级大奖。各文艺家协会几年前还不足百人,现在已发展壮大到两千多人。全区各乡镇街道都选聘了“文艺社区主任”“文艺村长”,冬枣文化、非遗文化、渔盐文化等乡土文化内涵得到了重构升华。
沾化,于我而言曾经是一个不熟悉的地方。短短三天,再回望这片土地,她已不再是地图上一个被忽略的名字,而是一个充满体温与记忆的深刻印记。她的厚重、热情,她的年轻、阳光,那枣园的清香、渔盐的咸涩、新能源电流的无声奔涌,还有她的渔鼓戏与书画展,以及许多难忘的面孔,都交织成一幅大名叫“魅力沾化”的斑斓和谐的画卷。我从这里带走的,不止是行李箱里那几斤香甜的冬枣,更是心中那一片有着古老徒骇河奔流的、有着小小冬枣呈现的祖国山河世界地图的欣欣向荣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