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岁月里的奋进诗篇
●牛雪琴
文章字数:1582
  在岁月的长河中,朔州宛如一颗被岁月精心打磨的明珠,散发着温润而迷人的光彩。而朔州红旗牧场这座承载着七十多年风雨历程的农垦典范,恰似一部摊开的线装史书,在时光长河中缓缓铺展,诉说着往昔的峥嵘与今日的辉煌。
  2025年8月31日,红旗牧场场史馆开馆以来,如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观者。作为一个在红旗牧场生活了16年的子弟,怀着虔诚与期待,邀约儿时伙伴,一同去参观。
  展馆里,每一件展品都是沉默却深情的讲述者,诉说着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扇明亮的窗口,透过它,牧场曾经的模样鲜活上演,画面带着往昔的温度与力量,震颤着我的心灵。
  红旗牧场的前身是诞生于1945年的太岳牧畜推进社。此后几经迁徙,落户在朔县麻家梁。1955年,国营山西朔县马场正式成立,1962年朔县农牧场并入。1966年归华北农垦建设兵团管辖,1969年兵团撤离后,历经了多次管理变更,从雁北地区红旗牧场到朔州红旗牧场,再到2012年3月划归朔州经济开发区管理。七十多年,红旗牧场从荒芜走向繁盛,书写着与时代同频、与祖国共进的成长史。
  漫步在场史馆五大区域,600多张老照片、20多张荣誉证书如璀璨珍珠,串联起牧场发展历程。从早期垦荒拓土的艰难,到现代化养殖种植的繁荣,先进科技让生产更高效,绿色作物和茁壮牲畜彰显丰收喜悦;从传统管理的质朴,到一次次大胆的尝试和突破,让牧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从1955年迁到朔县麻家梁的艰难扎根,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乳品厂扩建、“鸿雁”牌奶粉获评省优的辉煌,每一阶段都凝聚着一代代农垦战士的心血与汗水。那些荣誉证书是红旗牧场发展史上的不朽丰碑。
  在泛黄的老照片中,我看到了创业先辈们坚毅的身影。我的父母叔伯、阿姨婶娘,还有数百名来自祖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复转军人及农牧技术人员,他们风华正茂,怀揣梦想和热情,投身这片不毛之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原始落后、效率低下的生产工具,诸多的困难没有动摇他们的信念,他们不畏严寒酷暑,不惧艰难险阻,挖沟渠筑堤坝,牧马养牛种植,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这片热土上播下希望的种子,奉献着青春年华。
  我在一幅初中毕业班的照片前伫立,仿佛一下子被带回了少年时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红旗牧场长大的孩子们,每年春播、夏锄、秋收、冬存,中小学生便和工人们一道,集中在农田上半个月的学农课。牧场的四季更迭中,弯腰触摸土壤的年轮,捕捉昆虫翅尖的震颤,搬运果实重量的刹那颤抖,远比课本更深刻地将自然规律刻录于生命。
  学生时代早已远去,但红旗牧场那片土地如无声老师,不仅教会我们劳动的意义,更让我懂得只有不懈努力和付出,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和幸福的生活。
  随着时代发展,红旗牧场在一代代睿智领导者带领下,顺应市场变化,大胆创新转型。牧场利用丰富农产品资源,开发出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充分利用自然风光和特色文化,将牧场打造成集养殖、加工、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基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让红旗牧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场史陈列馆参观的人群里,不时传来惊喜呼喊:“啊,那不是我的爷爷吗?”“快看看,那个是不是我妈?”“这是咱们的闫老师和张老师!”……那声音充满惊喜和感动,仿佛在与过去的亲人朋友重逢。突然,一个熟悉又略带陌生的身影闯入视线,竟是童年的伙伴小王姐妹。我们瞬间激动得红了眼眶,几乎同时开口:“这些年你去哪儿啦?”“还记得咱们那场篮球比赛吗?”话匣子一打开,那些在牧场度过的无忧时光便如潮水般涌来。我们兴奋地分享着这些年的经历,有欢笑也有感慨。此时时光仿佛倒流,我们又变回了那个在牧场肆意奔跑、天真无邪的孩子。
  走出场史馆时,心中多了份沉甸甸的认同。我们如今脚下的路,是前辈们用汗水铺就;口中的“企业精神”早已刻在几十年的奋斗年轮里。正是这份代代相传的坚守与拼搏,才让红旗牧场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前行,也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了前行的方向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