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武状元
文章字数:2769
大致来说,自有科举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基本上是重文轻武的,民间尤甚。在人们的印象中,至今说起状元,往往指的是文状元。缘于此,有关介绍武状元的专著少得可怜。
三年前,我买到一本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武状元》(以下简称《武状元》),2002年2月北京一版一印,编著者为王鸿鹏、王凯贤、肖佐刚、张荫堂,大32开平装本,408千字,首印8000册,定价28元。
尽管历代的武状元没有文状元位显爵高,尽管历代武状元没有留下传世之作,尽管历代武状元的生平事迹大多不见于正史,但本书的四位编者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以常人想象不到的毅力完成了这部大作,填补了我国没有全面系统介绍武状元专著的空白。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我们坚持以史为鉴,在大量占有古籍资料的同时,吸收近代学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做到尊重历史,不杜撰,不演绎。”同时,作者非常感谢解放军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解放军出版社是我国的一家老字号出版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综合性出版社。据《1998年中国出版者名录》介绍,它成立于1948年,主管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办单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1998年全社职工总数222人,专职编辑人数70人,高级职称人数24人,中级职称人数65人。它的出版范围是:围绕军队建设,出版供部队教育训练使用的军政教材,出版供部队和其他读者阅读的军事、政治、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历史、文学艺术(以部队题材为主)、医药卫生等各类图书。成立至今,出版的《星火燎原》《苦菜花》《红日》《保卫延安》《红军长征记》等书在读者中享有盛誉。
中国的武举制度始于唐朝。武则天取得政权后,改国号为周。长安二年(702)正月十七日,武则天诏令设置“武举”,由兵部主考。考试内容有长垛(靶射)、骑射、马枪、步射、言谈、负重、翘关(考察臂力)及身材相貌等项。此后,武举作为常科,与当时流行的进士、明经等科处于同等地位。历朝沿袭,至清末废止,约有1200年的历史。《中国历代武状元》分别介绍了唐朝、宋朝、金朝、明朝、大西国、清朝、太平天国等朝代武举概况及武状元名录。
从702年开设武举到907年唐朝灭亡的200多年时间里,除因战乱和停废武举外,理应产生百余名武状元及近千名武进士。但由于资料的匮乏,《中国历代武状元》一书也仅能求得武状元4人,武进士34人。其中真正写明武状元的只有黄仁沨一人,连赫赫有名的郭子仪也仅以“武举高等”记入史册。在这38人中,除14人籍贯无可考外,王仁皎(太原祁,今山西祁县)、樊詠(河中,今山西运城)、裴敦复(山西闻喜)等11人,都是山西人。
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在唐朝的基础上,宋朝的武举有了新的发展。殿试的开设,形成了解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制度。改变了唐代武举只重武艺,不问文章的做法,注重考察武举的军事理论素养,从而选拔出文武双全的儒将来。宋朝自北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1030)开始武科,到南宋度宗赵禥咸淳十年(1274)最后一科武举,共计78榜,应产生78名武状元。目前,发现有姓名可考的武状元是78人,《武状元》都作了介绍。其中有籍贯可考的46人,皆为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四省人。
由于宋朝有“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统兵体制,使宋代武举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录取人数不多”“武进士不愿从军或学非所用”等弊端。终宋一朝,名臣、名将中无一人出自武进士。用武举选拔将帅的良好愿望未能充分实现。
在与宋朝并存的、对峙的辽、金、西夏三个政权中,只有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仿照汉制开设过武举。金朝武举考试周期不详。据《武状元》一书分析,金朝武进士的总人数不会少于300人。《武状元》介绍的金朝武举名人有;吉里甲石伦、纥石烈鹤寿、温迪罕缴住(又名温赫特额珠)三人。这三人都能从《金史》中找到。
明朝武举是唐、宋武举的发展。虽然开科时间晚,且迟迟不设殿试,但仍为人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宪宗即位,立武举法。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会试武举,取中刘良、鲁广等六人为武进士。刘良为明朝第一位武状元)开始,到崇祯十六年(1643)止,共计180年,真正的武举殿试只开过5科。从《武状元》一书中得知,明朝武举应开科49科(含隆武年会试),目前已知状元姓名52人。在49科的武举考试中,已知25科武进士人数1966人,还有24科武进士人数不详。在这1966名武进士中,最多的是浙江272人,其次是河北243人。山西180人,位列安徽、江苏之后,居中上游。《武状元》共为51名武状元作了介绍。
清朝的武科分童、乡、会、殿试四级。考中者分别称为武生、武举、武进士。武童试先经县试、府试,进行预备考试,文考由知县、知府主持,武考由地方武备官员负责。及格后参加院考,即武童生资格考试。然后进入由学政主持的童试,考中者为武生。武乡试、会试每三年一试,称为“大比”,逢庆典另设恩科。各省内场以总督为监临、巡抚为主考,以科甲出身的知县、同知四人为同考官,以总兵主持外场。这就是各省的乡试。考中者称武举人。再从武举人中选取赴京会考兵部试。取中的呈御揽廷试的称贡试,第一名为会元。会试由翰林院、詹事府、都察院内三院中选主考官,科部官员四人为同考官,两名御史为监试官。经兵部的阅卷大臣,包括内阁、翰林院、詹事府等选四人为读卷官,兵部的满、汉官员为提调,御史为监试,在贡士中反复挑选,以前十名进呈御览。由皇帝钦点的第一名就是该科的武状元。
清朝先后开武举科109榜,取中武进士不少于8000人,其中包括武状元109人。清代虽然文武并重,由于历来武以安邦,文以治国的原故,武举仍然逊于文举。《武状元》一书把从清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武状元郭士衡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武状元张三甲在内的109名武状元悉数作了介绍,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到清朝是武科举的鼎盛时期,也是武科举的寿终王朝。另外,清朝的武状元出自各省的都有,这一现象值得研究。
太平天国三年(1853)定都天京(今南京)后,就建立了正式的科考制度和取士标准,考试“不论门第出身”,试题“不本四书五经”。由于太平天国的史料多取自清朝镇压农民起义的记录,武状元资料不系统、不完善,目前有案可稽的武状元只有两名:太平天国甲寅四年(1854)的刘元合、太平天国庚申十年(1860)时的覃贵福。
1998年12月北京出版社初版的《中国状元大典》,上、中、下三册,16开精装本,3460千字,仅印3000册,定价698元。该书在每个朝代后都附有本朝的武状元及考试制度等。但武状元收录的人数太少,比如清代的武状元只介绍了马会伯、马负书等八人,不知何故?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第一版,2002年2月第二版(修订版)的《中国状元趣话》,32开平装本,370千字,定价19元。书中的《武状元趣闻》《兄弟武状元》《清代武状元名录》值得一读。
2008年2月山东美术出版社一版一印的《中国状元全传》一书,在历朝文状元的传略后,以图表的形式介绍了武状元的科分、姓名和籍贯。虽说一目了然,却是厚文薄武的生动再现,让人唏嘘,让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