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张耀元:镌刻时光的守艺人
文/李秀兰 符烨邦
文章字数:2804


  在晋北高原的苍茫大地上,朔州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沉淀着千年风华。而安子村张氏一脉的雕刻世家,恰如书中最为璀璨的篇章,自清道光年间绵延至今,六代匠人用刻刀在时光的脉络上镌刻出一部震撼人心的艺术史诗。
  今年69岁的张耀元,是这部史诗中最为动人的章节。从17岁随父习艺,到如今的“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他用五十余年的坚守,将家族技艺淬炼成金。在他的刻刀下,不仅流淌着朔方文化的血脉,更跃动着一颗永不停息的匠心。
  百年传承:刻刀下的家族记忆
  走进张耀元的工作室,仿佛踏入了一个时光交错的艺术殿堂。木屑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墙上挂满各式刻刀,工作台上散落着未完的作品。面容清癯的张耀元正俯身于一块木料前,手中的刻刀游走自如,每一次起落都带着岁月的韵律。
  “我们张家的技艺,传到我已经是第六代了。”张耀元轻抚着祖父张如山的遗稿,眼神中满是敬畏。这些泛黄的纸页,记录着一个工艺世家的百年沧桑。
  张如山老人是家族技艺的集大成者,其红炉技艺、雕刻、绘画、剪纸等无所不精,在晋北及内蒙古南部一带享有盛名。“祖父就是个怪才,人脑子哪有那么灵活。”张耀元笑着说,眼中闪烁着家族自豪的光芒,“他的诸多技艺,至今还在家乡人的口中流传。”
  父亲张忠同样技艺超群,14岁便拜在“朔马邑川一把刀”张二具门下,尽得真传。1953年,他南下太原,在太原铁路机车车辆维修工厂的招工比武中,轻松斩获工长级的八级木工殊荣。这些家族传奇,如同艺术的种子,早已在幼年张耀元的心中生根发芽。
  童年的张耀元,对任何带图案的纸片都充满好奇。“家中的门扇背后、纸瓮上裱糊的旧报纸、烟盒纸,都会使我沉浸其中。”他用写过的作业本背面装订成图画本,临摹祖父的手迹、父亲的雕刻纹样,“常常对母亲着急的呼唤充耳不闻。”
  走出口外:逆境中的技艺淬炼
  1974年3月15日,是张耀元艺术人生的转折点。那时正值“割资本主义尾巴”盛行,家乡难有手艺人的用武之地。20岁的他以看病为名,怀揣技艺投奔内蒙古的二舅家,开始了“走口外”的生涯。
  口外的建筑风格与家乡迥异,蒙汉交融的文化赋予了其更粗犷的线条和更鲜明的色彩。初来乍到的张耀元发现,家乡学来的技艺在这里难以施展。郁闷之余,他选择了潜心学习。
  “我用几天的时间观察领悟,晚上借着油灯琢磨巩固白天的知识。”他回忆道。在朔州老乡赵福苓师傅的指点下,他逐渐掌握了新式家具的制作技巧。
  二舅为他拉来的第一单生意,是为一个河北人做家具。那一夜,张耀元几乎无眠,用木工尺反复丈量二舅家的碗柜,想象着次日该如何下手。尽管尽心竭力,完工后他还是发现漏掉一个细节。“虽然主人没说什么,但年轻的我还是感觉过不了那道坎。”
  第二单他做了擅长的扣柜,卯窍严丝合缝。当成品摆在主人家时,邻里乡亲纷纷认可:“朔县那小木匠扛硬哩!”名声不胫而走,只因他一个二十岁的小木匠,比两个大人做得还要利索。
  一年后,带着人生第一桶金700多元回乡时,父母的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俺娃成才了,娶媳妇钱有着落了!”更重要的是,口外的历练让他的技艺飞速精进。“孤军奋战没有人帮忙做依靠,什么事都得亲力亲为,遇到难题得自己苦思冥想克服。”
  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的艺术境界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张耀元如鱼得水。从1980年到1993年,他在家学基础上博采众长,汇聚多行手艺于一体,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并不满足于继承传统,而是大胆探索创新。受宋代书画家米芾父子“大小米点皴法”的启发,他独创了线雕“石刻凿点法”。这种独特的技法利用凿点的疏密轻重,巧妙地表现对象的阴阳向背,成为一种全新的雕塑“语言”。
  “雕刻书法不仅要注意刀法得当,还要有运刀的功力技巧,更重要的是对书法艺术的根本悟化。”张耀元阐释着他的艺术理念。在他看来,用笔书写是一次性的平面艺术,而雕刻书法是多刀复刻的立体艺术,“有功力的刀工会把笔画刻得极其舒展,比用笔书写更生动。”
  1993年,声名远播的张耀元被聘为朔县城关乡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监工。在四十亩的工地上,十几个施工队每天都要经他验收签字才能结算。这段经历让他得以将传统三雕技艺与现代建筑结构相融合,为后来的艺术创作开辟了新天地。
  佳作纷呈:刀尖上的文化传承
  张耀元的作品,是技艺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木雕插屏《鱼龙变化》在2017年山西省第三届文化艺术博览交易会上荣获“神工杯精品奖”。屏芯纹饰有团龙纹、鱼纹和夔龙纹,下部“鱼鳃板”上雕刻着“每忆纤鳞游尺泽,常怀劲羽上丹霄”的诗句,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挂屏《四季花鸟》获“山西省首届全省职工手工艺品精品奖”。作品中,花冠绚丽、荷叶旋卷、禽鸟顾盼,草叶上点缀蝈蝈,一派和谐喜庆、生机繁茂的景象,展现着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高超表现力。
  在石雕领域,他为昭君墓设计雕刻的石碑、朔州老城北门的“永固”“拱极”石额、老城南街的《康熙皇帝驻骅朔州》碑等,都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朔州境内内外长城沿线的文物保护标志碑,近百套出自他手,其中40多件被收录于《三晋石刻大全·朔州市朔城区卷》。
  “每忆纤鳞游尺泽,常怀劲羽上丹霄”,这不仅是张耀元的自勉句,也是他教育后人的格言。“人要脚踏实地,但也要有远大的抱负。”
  薪火相传:非遗路上的执着坚守
  尽管年近古稀,张耀元依然活跃在非遗传承的第一线。
  2023年,他走进朔城区第七中学、朔城区第二小学等学校,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学生们讲解雕刻艺术的历史与技法,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雕刻艺术不仅要传承,更要创新。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跨越时空,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张耀元说。
  从出道至今,他培养的学徒不下50人,遍布建筑工艺美术行业。1999年,他在市区创办雕刻门市,一方面承接木雕、砖雕及石刻制品,另一方面致力于培养传承人才。
  2018年,他从事的建筑三雕项目录入朔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他荣获“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24年,再获“山西省乡村工匠名师”殊荣。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对艺术的毕生执着。即使在三年疫情期间,年近杖围之年的他依然坚守初心,埋头创作。在申报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时,别人都在剪辑拼凑素材,他却安静地坐在摄像头前,两个小时的创作一气呵成,原视频上传,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令评委动容。
  时光镌刻者
  在张耀元的工作室里,时间仿佛以另一种速度流淌。刻刀与木石的每一次碰撞,都是古今对话的回响;每一道刻痕,都是文明传承的印记。
  从祖父的锤錾,到父亲的刻刀,再到张耀元融会贯通的技艺,张氏雕刻世家的百年传承,不仅是一部技艺流传史,更是一部文化坚守史。在机械雕刻日益普及的今天,张耀元依然坚持手工创作,因为他深知:真正的艺术,需要手的温度、心的投入。
  “是好是赖得别人评价,不轮自己说。”父亲当年的教诲犹在耳边。这种谦逊务实的态度,让张耀元在艺术道路上永不停步。
  国之文明,辉耀寰宇。正是有张耀元这样的守艺人,传统技艺才能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生,中华文明的血脉才得以绵延不绝。在朔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张耀元和他的刻刀,仍在继续镌刻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