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7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古诗词里过霜降
□闫红梅
文章字数:916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释“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当秋露凝成霜华,古诗词里的霜降便有了千姿百态的模样——是山野间的枫红菊黄,是旅途中的乡愁漫漫,也是闲居中的清寂安然,每一句诗都藏着古人对这一时节的独特感知。
  霜降的山野,总少不了浓烈的色彩。唐代杜牧在《山行》中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深秋的山石小径蜿蜒向上,白云深处隐约可见村落人家,诗人为霜染的枫林驻足,那经霜的枫叶褪去翠绿,燃成一片火红,竟比二月春花还要艳丽夺目。这抹红,是霜降时节最热烈的底色,驱散了秋末的萧瑟,留下满目的鲜活与生机。
  而霜降的田园,则透着恬淡的诗意。魏晋陶渊明在《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中吟道:“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三春的温润过后,秋日的清凉如期而至,露水凝结成霜,空气中的尘埃被涤荡干净,高远的天空下,景致清明澄澈。这般天地清朗,恰与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相合。霜降时节,他或许正漫步东篱,看菊花在霜气中傲然绽放,听归鸟掠过枝头,那份宁静自在,是归隐生活最动人的注脚。
  对羁旅之人而言,霜降又添了几分乡愁。宋代柳永在《八声甘州》中感叹:“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傍晚的暮雨冲刷着江天,将清秋洗得愈发清冷,霜降后的秋风渐紧,山河显得冷落寂寥,夕阳的余晖洒在楼头。词人独立窗前,看“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这霜天里的萧瑟,恰似他“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的怅惘,霜风不仅吹落了花叶,更吹乱了游子的心事。
  宋代文人江定斋笔下的霜降,则是文人雅士的闲逸时光。他在《列岫亭》中写道:“倚槛穷双目,疏林出远村。秋深山有骨,霜降水无痕。”倚着栏杆极目远眺,疏落的树林外是遥远的村落,秋意渐深让山峦更显苍健风骨,霜降之后水面平静无波。这般时节,诗人将天地烟霞纳入思绪,在清寂中寻得自在。案头或许摆着一卷古籍,手边温着一壶清茶,看窗外霜染疏林,听山间风过枝头,霜降的清寂,成了修身养性的绝佳底色,那份从容淡然,藏着文人对时序的敬畏与热爱。
  当又一年霜降来临,不妨翻开这些古诗词,在诗行中品味这一时节的独特韵味,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诗意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