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从“平面课堂”到“立体实践”
应县活用红色资源赋能党员教育
文章字数:1067
  本报讯(记者 武跃林 通讯员 张永仙)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展党员教育的鲜活教材。应县南河种镇深耕本土红色沃土,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石口烈士陵园为核心,通过深度挖掘、形式创新与机制保障三措并举,构建起“资源——体验——实践”全链条党员教育新模式,推动红色教育从“被动听讲”走向“主动参与”,从“理论灌输”走向“情感共鸣”,真正让党员教育提质增效、直抵人心。
  深挖历史,让红色底蕴“厚”起来。如何让尘封的历史焕发新生?如何让红色的记忆持续传递?南河种镇的答案是:发动群众,系统挖掘。该镇组织村“两委”干部、到村工作大学生、网格员等力量,成立“红色拾遗小分队”,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家院落,通过拜访烈士后代、查阅县志档案、收集口述故事等方式,全面搜集散落在民间的红色记忆。他们对征集到的素材进行细致甄别、系统整理、统一审核,最终建立起一套真实、生动、富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资料库。截至目前,小分队已走访党员群众超300人次,收集整理感人至深的“红色小故事”23个,汇编收录203位烈士的《南河种镇烈士名录》,为全县党员教育提供了扎实而鲜活的本土教材。
  创新形式,让学习体验“活”起来。走进小石口烈士陵园,园内松柏苍翠,纪念碑巍然矗立。应县一中的党员教师们肃立于此,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回荡山谷;应县人民法院的干警们列队敬献鲜花,寄托对英雄的深切哀思……南河种镇打破“你讲我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将小石口烈士陵园转化为一座“沉浸式”的红色课堂。在敬献花篮、重温誓词、参观事迹展陈之外,拓展出“红色故事会”“树下板凳研讨会”“革命后代访谈”等互动式教学板块。党员们在这里不仅是学习者,更成为历史的聆听者和精神的传承者,在庄严肃穆的氛围和生动深入的交流中,理想信念得到深度淬炼。今年以来,这座红色地标已吸引全县各基层党组织前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超过1600人次,激发了广泛的爱国热情和奋斗激情。
  融入实践,让为民服务“实”起来。红色教育,重在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该镇紧紧抓住“学用转化”这个关键,推动红色精神从“心间”走向“田间”。该镇设立“烈士精神实践岗”,鼓励引导党员干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村党支部书记主动上门,帮助行动不便的残疾户就医;镇党委组织委员走访老党员,一边收集红色故事,一边倾听民生诉求;各党支部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80余次,累计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8个。
  从乡村振兴的一线,到基层治理的末梢,应县广大党员干部正把从红色教育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不断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