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市为玉米机收“减损”摸家底
文章字数:651
  本报讯(记者 武跃林)近日,我市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场玉米机械化收获损失情况的专项监测调查,旨在精准摸清收获环节的损失底数,为后续科学减损、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摸清损失情况,是我们推动农机化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一步。”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确保调查的科学性与准确性,该中心制定了详尽的调查方案,并提前对市县两级技术骨干进行了统一培训。
  调查期间,多个技术指导组深入各县(市、区)的主要玉米种植乡镇,跟随收获机械进行实地监测。技术人员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在机收后的田块里,细致收集掉落的玉米籽粒和果穗,进行精确称重和记录。同时,他们还详细了解了机手操作习惯、机型参数以及作物倒伏、含水率等田间状况,全面分析导致损失的各种因素。
  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大部分监测田块的机收损失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部分田块因作物倒伏、机手操作不当或机械调整不佳等原因,损失率偏高。“这些一手数据非常宝贵,”技术人员表示,“它帮助我们精准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比如在哪些环节、因为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针对发现的问题,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明确了下一步减损工作方向:加强宣传,提升“减损即增产”意识;开展专项技术培训,提升机手规范操作能力;引导选用高性能、低损失收获机械;推广适时收获,加强与农艺、气象部门协作;探索建立机收减损长效监测机制,将其纳入常态化工作考核。
  此次监测调查,标志着我市在推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实现“颗粒归仓”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