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记者与人工智能的“强强联合”是提升宣传工作水平的必然路径
□李晓
文章字数:1809
  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且传播方式飞速变革的时代。以大数据、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宣传工作而言,这既是严峻挑战,也是历史性机遇。信息过载、渠道碎片化、虚假新闻泛滥,对新闻生产的效率、准确性和影响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人工智能恰恰为突破这些瓶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工具。
  过去,人们常争论“AI是否会取代记者”,但行业实践让共识越来越清晰:AI的目标不是替代,而是赋能。记者与AI应是“强强联合”——记者拥有AI所不具备的人类智慧、情感共鸣、社会洞察与伦理判断;AI则具备人类难以企及的数据处理能力、高效的工作模式和精准的模式识别。二者的结合,是将记者的创造性、策划性与AI的高效性、精准性相融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AI:宣传工作的“超级助手”
  人工智能技术已在新闻生产的策、采、编、发、馈全流程中成为记者的得力助手。
  在线索发现与选题策划环节,AI实现了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例如,新华社的“媒体大脑”等舆情监测系统能够全天候扫描社交媒体、论坛和新闻网站,通过关键词聚类和情感分析,自动识别公众关切的热点事件和潜在风险点。这使得记者能从被动等待线索转向主动预测,让宣传工作更具前瞻性。重大政策发布后,AI可快速分析网民情绪和核心疑问,为后续的解读报道与舆论引导提供精准方向。
  数据驱动的调查报道也因AI而焕然新生。记者利用AI工具分析海量的政府数据、企业财报和公共记录,能够发现隐藏的异常模式。国际调查记者联盟(ICIJ)借助机器学习处理数千万份的“潘多拉文件”,揭示了全球离岸金融与贪腐网络,这是纯人力无法完成的。
  在内容生产与编辑层面,AI提升了效率,丰富了形态。在体育、财经、天气等程式化报道领域,AI写作机器人如腾讯的Dreamwriter、美联社的Wordsmith,能在事件发生后秒级生成简讯,极大提升时效。记者从而可专注于深度评论、人物专访等更有创造性的工作。AI还能作为“智能校对员”和“风格助手”,依据媒体规范自动统一术语、提示事实错误,降低差错率。
  在信息核实与传播优化方面,AI成为真相的“防火墙”。面对假新闻和深度伪造,路透社、法新社等机构使用AI工具对图片、视频进行反向溯源和篡改检测。AI也能通过交叉验证数据库,快速标记不实陈述。在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关键宣传中,这对稳定社会情绪、打击谣言至关重要。
  同时,理解并善用推荐算法,能提升正面宣传的到达率和互动效果。AI还能分析传播路径与受众反馈,为宣传策略优化提供量化依据,实现从“播了”到“火了”的转变。
  记者的转型:成为AI时代的“思想引领者”
  AI赋能虽带来便利,但“强强联合”也伴随挑战。记者必须主动实现角色转型,坚守核心价值。
  首先要警惕技术的“双刃剑”效应。算法若训练数据存在偏见,其产出就可能固化甚至放大社会偏见,导致宣传工作片面化,加剧信息茧房。记者需具备算法素养,对AI输出保持批判审视。
  新闻伦理的边界也面临考验: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责任主体是谁?使用深度伪造技术是否合乎伦理?这要求宣传工作者建立新的伦理规范。此外,AI虽可模仿文体,却难解人情。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报道失去温度,而宣传的本质是与人沟通,离不开记者的人文关怀。因此,记者的角色需从“信息工匠”升华至“思想引领者”。
  记者应成为AI工具的“指挥官”,而非“操作员”——由记者设定目标、解读结果,做出最终的人类智慧判断。
  AI处理基础事实后,记者更需深耕深度故事的“挖掘者”与“讲述者”,通过现场观察、人物访谈,展现数据背后的人性与故事,让宣传更有共鸣。更重要的是,记者应担当社会价值的“守望者”,监督算法公平,揭露技术滥用,引导公众讨论,确保技术向善。这本身就是更高层次的宣传使命。
  迈向人机协同的智慧宣传新时代
  记者与人工智能的“强强联合”,是提升宣传工作水平的必然路径。AI作为技术引擎,将记者从繁琐劳动中解放,赋能全流程。但技术是工具,其向善取决于使用者。
  未来的卓越记者,将是善与AI共舞的“新新闻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人文素养和社会洞察,又拥有数据思维与算法素养,能将AI化为延伸能力的超级工具。宣传工作的未来,是“人机协同”的智慧模式——AI负责广度、速度与精度,记者负责深度、温度与态度。
  在这种模式下,宣传工作将能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传播主流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实现效率与品质、规模与影响力的统一。这场联合不仅是技术融合,更是智慧升华,必将开创一个充满活力的传媒新纪元。
  (作者单位:朔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