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在人间
文章字数:2495
因为一段必走的路程,今年和某路公交车的交道分外密集,一天两个来回一共四趟,正常情况,乘车时间加候车加步行到站点的时间保守估计四十分钟,四个四十、四四一百六十分钟在路上。
说实在的,为这宝贵的一百六十分钟,我是在心里反复核算合计过的,差二十分钟就是三小时,三个小时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上午,一个上午就是白天之半。我在心里激将、说服自己接受下来,一番思想斗争、精神内耗之后,我决定,没苦硬吃。
朋友建议我看看微信小程序里的掌上公交,实时掌握公交信息,掐着点儿赶车,节省时间,也避免盲目等车的焦虑。找见这个小程序,掌握了这项技能,反复验证之后,误差不出二分钟,再次被高科技震撼。坐车前先打开手机查看一番,有时车已过站,有时尚未发车,也有恰恰好的时候。我总是不由地去算计,去争取那个“恰恰好”,但往往越是算计,越是遗憾。比方,掌上公交显示一辆正在运行的车距离我候车的站点还远着,我就大步流星往上一站走,认为早上车没准儿能踅摸个座位。但我预判失误,眼看着公交过来,眼看着公交停下,眼看着公交冲出站点弃我而去!在等待下一班的过程中,我复盘整个过程:加紧跑几步或许就赶上了……还不如在老地方等呢……有几个胜算可能,就有几个必然遗憾。
有了几次类似这样的折腾,我感觉投机不能取胜,还不如老老实实原地等待。公交车不会因为我的急迫加快一分一秒,也不会因为我追赶不及而放缓一丝一毫,也不必寄希望于红绿灯的阻拦或者放行,它在该来的时候一定会来,该走的时候一定会走。我也不必琢磨哪一站上车有座位的几率更大,没有规律,一切皆是偶然,或坐或站一切随缘。更不必在时间上计较,你的时间其实没那么值钱;有些事情不是非你不可,也不是非做不可,你大可不必那么着急。
现在,我看掌上公交的时候少了,脚步从容多了,不再企图跑赢公交,也不会因为一个所谓的刚刚好而庆幸。我按照惯常的频率和节奏,在该走的时间走在我该走的路上,车走车的,我走我的;在该在的地方等车,车来就走,不来就等;上车后,有座便坐,该让则让,没座便站着,有抓手便抓着,有倚靠便倚着靠着,什么也没有就双脚抓地尽量少一些摇晃。
意识到一切计较和计算都是徒劳的时候,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人一下子就松弛了下来。
松弛的状态真好啊。公交车上放早间新闻,就听新闻;放市民热线,就听群众诉求;要是放音乐放歌曲,就当是艺术的滋养和情操的陶冶。最美妙的是人少的时候,听着车载广播,浏览着市井风情,把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暂时放下,抽身世外,优哉游哉,简直和短途旅游一样惬意。
公交车还是个小舞台,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情景剧,沸腾着浓烈的生活气息。早上,我坐车的时段,最常见的是那些刷着免费公交卡的老年群体,他们享受着优抚政策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双重红利,呼朋引伴,坐着公交四处游逛。哪家超市搞活动,哪里的肉新鲜,哪里的菜便宜,哪家药店免费体检还送鸡蛋,他们摸得门儿清,切换站点,上下自如。也有初上车气喘吁吁,脚下踉踉跄跄,眼睛却在做着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扫描,座位上自认为强壮的,自认为年轻的纷纷站起让座。当然,也有故意将头别过视而不见的,即便有老人站在身边呼噜带喘也充耳不闻的。道德这东西是自觉,也不能拿道德绑架任何人,或许座上那个人很累很累,他实在是让不起。
这伙公交“林黛玉”,抢购“莽张飞”般精明啊,完全照着《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做法,转着圈儿把一城的优惠享遍,返程时再度重逢已是满载甚至超载。一旦坐定便热烈地交流互鉴,结合各自采买经验,对各大超市菜场的性价比作出自以为绝对权威的评判,言语间时而愤愤不平,时而沾沾自喜。他们侃侃而谈、谈笑风生,内容从养生发端,可以衍生拓展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走一路,听一路,可谓是海量信息大爆炸。
除了这一特殊群体,也常常遇到几个特殊个体。其中,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年轻后生,高大帅气,面目清秀,背着一个很大的双肩包。有一次,我坐着,他紧贴我座位旁的立杆站着,嘴里念念叨叨。起初,我以为是个勤奋备考的学生在背诵什么,听了一阵,发现他反复说着一句话,急促而紧凑,但始终面无表情,周围的人看看他又相互眨眼示意交换着一致的看法。直到现在,我还常常想起他,不知他是谁家孩子,经历了什么,坐车要去哪里,有没有人陪伴,会不会走丢……
还有一对智障母女,两个一样的身量,老天爷在智力上亏欠了她们,只好在身体上弥补,膀大腰圆,粗手大脚,绝对魁梧。她们进城由邻居带着,买东西只认早已更名为“万人商厦”的综合大楼。每每遇见,所买的东西里一定有动物形状饼干和老式的橘子粉。最惊艳的一次相遇,那女孩居然涂了浅粉色且闪光的眼影,虽然深一处浅一处,但不妨碍她对美的追求。
下午坐车的时间点多遇中年妇女和老年男性,这些人消闲,老汉们到古城公园跳舞,或者看戏看跳舞;女人们要么逛商店看衣服,要么唱要么看唱,要么跳舞要么看跳舞。老汉们还热衷开男人们爱开的玩笑,跳舞的中年女人们顽强地对抗着岁月的杀猪刀,一律描眉画鬓,一律脸上刮大白,嘴上涂口红。
要是遇上放学,孩子们一窝蜂似地涌上来,闹闹嚷嚷,沸反盈天,他们分享着在学校、在教室不敢显露的玩意儿,有从校门口买的,封装在透明塑料袋里的小金鱼儿,还有捧在手心里的小乌龟、小螃蟹之类的活物。一袋辣片片你撕一条我撕一条,整个车厢里弥漫着辣片片尖锐的味道。大人们侧目皱眉,孩子们浑然不觉吃得有滋有味。
大多数司机是沉默不语,偏偏有那么一位,特别能说也特别爱说,见什么说什么,有话题,顺着话题说;没话题,寻找话题说;车上有不好的行为,他批评着说;车上太平无事一派祥和,他警示着说;有人接茬儿,他越说越起劲;没人搭理,他演讲似的自话自说。驾驶座旁有“请勿和司机交谈”的警示,我觉得,针对这位司机,有必要贴一张“专心驾驶,请勿多言”的警示。转念一想,他一定是孤单寂寞的,他心里憋屈着,无人可说,只能对着一车乘客说了。
现在,我已经适应了这条路线,适应了这个节奏,更主要是不再纠结于差二十分钟三个小时的那一段时间。反倒觉得仅仅一块钱的车费,坐那么长一段路程,在出行上也算是享受到了民生红利。顺带在这个浓缩的小社会里看人看景体验生活,这性价比简直没得说了。
说实在的,为这宝贵的一百六十分钟,我是在心里反复核算合计过的,差二十分钟就是三小时,三个小时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上午,一个上午就是白天之半。我在心里激将、说服自己接受下来,一番思想斗争、精神内耗之后,我决定,没苦硬吃。
朋友建议我看看微信小程序里的掌上公交,实时掌握公交信息,掐着点儿赶车,节省时间,也避免盲目等车的焦虑。找见这个小程序,掌握了这项技能,反复验证之后,误差不出二分钟,再次被高科技震撼。坐车前先打开手机查看一番,有时车已过站,有时尚未发车,也有恰恰好的时候。我总是不由地去算计,去争取那个“恰恰好”,但往往越是算计,越是遗憾。比方,掌上公交显示一辆正在运行的车距离我候车的站点还远着,我就大步流星往上一站走,认为早上车没准儿能踅摸个座位。但我预判失误,眼看着公交过来,眼看着公交停下,眼看着公交冲出站点弃我而去!在等待下一班的过程中,我复盘整个过程:加紧跑几步或许就赶上了……还不如在老地方等呢……有几个胜算可能,就有几个必然遗憾。
有了几次类似这样的折腾,我感觉投机不能取胜,还不如老老实实原地等待。公交车不会因为我的急迫加快一分一秒,也不会因为我追赶不及而放缓一丝一毫,也不必寄希望于红绿灯的阻拦或者放行,它在该来的时候一定会来,该走的时候一定会走。我也不必琢磨哪一站上车有座位的几率更大,没有规律,一切皆是偶然,或坐或站一切随缘。更不必在时间上计较,你的时间其实没那么值钱;有些事情不是非你不可,也不是非做不可,你大可不必那么着急。
现在,我看掌上公交的时候少了,脚步从容多了,不再企图跑赢公交,也不会因为一个所谓的刚刚好而庆幸。我按照惯常的频率和节奏,在该走的时间走在我该走的路上,车走车的,我走我的;在该在的地方等车,车来就走,不来就等;上车后,有座便坐,该让则让,没座便站着,有抓手便抓着,有倚靠便倚着靠着,什么也没有就双脚抓地尽量少一些摇晃。
意识到一切计较和计算都是徒劳的时候,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人一下子就松弛了下来。
松弛的状态真好啊。公交车上放早间新闻,就听新闻;放市民热线,就听群众诉求;要是放音乐放歌曲,就当是艺术的滋养和情操的陶冶。最美妙的是人少的时候,听着车载广播,浏览着市井风情,把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暂时放下,抽身世外,优哉游哉,简直和短途旅游一样惬意。
公交车还是个小舞台,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情景剧,沸腾着浓烈的生活气息。早上,我坐车的时段,最常见的是那些刷着免费公交卡的老年群体,他们享受着优抚政策和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双重红利,呼朋引伴,坐着公交四处游逛。哪家超市搞活动,哪里的肉新鲜,哪里的菜便宜,哪家药店免费体检还送鸡蛋,他们摸得门儿清,切换站点,上下自如。也有初上车气喘吁吁,脚下踉踉跄跄,眼睛却在做着三百六十度无死角扫描,座位上自认为强壮的,自认为年轻的纷纷站起让座。当然,也有故意将头别过视而不见的,即便有老人站在身边呼噜带喘也充耳不闻的。道德这东西是自觉,也不能拿道德绑架任何人,或许座上那个人很累很累,他实在是让不起。
这伙公交“林黛玉”,抢购“莽张飞”般精明啊,完全照着《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做法,转着圈儿把一城的优惠享遍,返程时再度重逢已是满载甚至超载。一旦坐定便热烈地交流互鉴,结合各自采买经验,对各大超市菜场的性价比作出自以为绝对权威的评判,言语间时而愤愤不平,时而沾沾自喜。他们侃侃而谈、谈笑风生,内容从养生发端,可以衍生拓展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走一路,听一路,可谓是海量信息大爆炸。
除了这一特殊群体,也常常遇到几个特殊个体。其中,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年轻后生,高大帅气,面目清秀,背着一个很大的双肩包。有一次,我坐着,他紧贴我座位旁的立杆站着,嘴里念念叨叨。起初,我以为是个勤奋备考的学生在背诵什么,听了一阵,发现他反复说着一句话,急促而紧凑,但始终面无表情,周围的人看看他又相互眨眼示意交换着一致的看法。直到现在,我还常常想起他,不知他是谁家孩子,经历了什么,坐车要去哪里,有没有人陪伴,会不会走丢……
还有一对智障母女,两个一样的身量,老天爷在智力上亏欠了她们,只好在身体上弥补,膀大腰圆,粗手大脚,绝对魁梧。她们进城由邻居带着,买东西只认早已更名为“万人商厦”的综合大楼。每每遇见,所买的东西里一定有动物形状饼干和老式的橘子粉。最惊艳的一次相遇,那女孩居然涂了浅粉色且闪光的眼影,虽然深一处浅一处,但不妨碍她对美的追求。
下午坐车的时间点多遇中年妇女和老年男性,这些人消闲,老汉们到古城公园跳舞,或者看戏看跳舞;女人们要么逛商店看衣服,要么唱要么看唱,要么跳舞要么看跳舞。老汉们还热衷开男人们爱开的玩笑,跳舞的中年女人们顽强地对抗着岁月的杀猪刀,一律描眉画鬓,一律脸上刮大白,嘴上涂口红。
要是遇上放学,孩子们一窝蜂似地涌上来,闹闹嚷嚷,沸反盈天,他们分享着在学校、在教室不敢显露的玩意儿,有从校门口买的,封装在透明塑料袋里的小金鱼儿,还有捧在手心里的小乌龟、小螃蟹之类的活物。一袋辣片片你撕一条我撕一条,整个车厢里弥漫着辣片片尖锐的味道。大人们侧目皱眉,孩子们浑然不觉吃得有滋有味。
大多数司机是沉默不语,偏偏有那么一位,特别能说也特别爱说,见什么说什么,有话题,顺着话题说;没话题,寻找话题说;车上有不好的行为,他批评着说;车上太平无事一派祥和,他警示着说;有人接茬儿,他越说越起劲;没人搭理,他演讲似的自话自说。驾驶座旁有“请勿和司机交谈”的警示,我觉得,针对这位司机,有必要贴一张“专心驾驶,请勿多言”的警示。转念一想,他一定是孤单寂寞的,他心里憋屈着,无人可说,只能对着一车乘客说了。
现在,我已经适应了这条路线,适应了这个节奏,更主要是不再纠结于差二十分钟三个小时的那一段时间。反倒觉得仅仅一块钱的车费,坐那么长一段路程,在出行上也算是享受到了民生红利。顺带在这个浓缩的小社会里看人看景体验生活,这性价比简直没得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