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朔城区神头镇
稻浪翻滚蟹满田 盐碱地变“金土地”
文章字数:779
  本报讯 (记者 叶兴茂 杨澜)在朔城区神头镇下西关村千亩水稻种植基地里,联合收割机穿梭在稻田中,将沉甸甸的稻穗快速收割、脱粒,轰鸣声奏响了丰收的序曲。
  工人抓住晴好天气,全力投入抢收工作,确保水稻颗粒归仓。收割工人贾创业说:“我们已经收了3天,每天收割150亩地左右,加班加点抢收水稻,再有两三天的时间,基本上能抢收完毕。”
  神头镇千亩水稻种植基地是朔城区水稻主产区。谁能想到,曾是一片“种啥啥难长”的盐碱荒滩,如今成为稻浪翻滚的沃土。当地依托桑干河的活水优势,通过引水淋盐、土壤改良等举措,一点点褪去土地的“盐碱外衣”,让荒滩有了耕种的可能。在此基础上,还积极发展“上部种稻、下部养蟹”的立体种养模式,不仅让土地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更让改良后的盐碱地变成了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宝地”。
  种植基地负责人石云宝介绍:“今年种的‘稻花香’的原种,最大的优点就是口感好、饱和度好。今年无霜期长,亩产预计上千斤,明年估计在这个范围内增加500亩到600亩。明年主要进一步养好稻蟹,过几天准备去江苏,把大闸蟹引到朔州,要让朔州人吃上好米、好蟹。”
  如今,朔城区的水稻种植早已不止于“单一产粮”,而是朝着“生态种养、多元增收”的方向发展。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布局,从传统耕作到科技赋能,当地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让水稻种植不仅能产出优质大米,还能通过生态种养实现效益翻倍,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据了解,今年,朔城区的水稻种植面积超过2300多亩,已经发展到3个乡镇的6个村庄,其中稻蟹种养面积达到了178亩,水稻平均亩产超过1000斤,同时配套产出的稻田蟹,亩产量稳定在280斤左右,亩均综合增收超过2.2万元,较传统单一种植模式效益明显提升。明年,朔城区计划进一步扩大示范规模,持续加大农业扶持政策,组建农技服务专班全程指导,同时推动建设稻米精深加工车间,提升附加值,让生态种养成为乡村振兴的稳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