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田”里景色新
文章字数:2940
编者按:
1985年7月1日,我国首座中外合作经营的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平朔安太堡矿正式开工建设。这座设计年产原煤1533万吨的现代化煤矿,仅用两年多时间便建成投产,不仅创造了中国煤矿基建的新速度,更开创了我国大型煤矿露天开采的新纪元。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坚定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转型发展科学路径,以能源革命为引领,推动产业向智能化、低碳化升级,构建起多能互补的新型产业格局。如今的平朔矿区已发展成为拥有3座现代化露天煤矿、6座配套选煤厂、4条铁路专用线,原煤年产能突破亿吨的特大型能源基地。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已彻底改变传统一煤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成了煤炭开采、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生动诠释了新时代能源企业的转型之路。
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使我国煤炭工业一举跨越了与发达国家30年的技术代差,在我国煤炭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这片被誉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热土,以“勇立潮头、善为人先”的精神谱写了改革传奇。如今,平朔矿区正从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升级为能源革命的创新高地,构建起煤炭、燃煤发电、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生态修复、综合服务七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形成产业联动、循环共生、活力迸发的新型产业体系。
能源结构多元化、绿色化
能源结构多元化,指平朔矿区的能源产品结构由2011年之前煤炭生产占95%以上的单一格局,转变为煤炭、燃煤发电、瓦斯发电与新能源(光伏、风电等)协同发展的多元体系。这一转型既包括对传统煤炭产业链的深度延伸,又涵盖对瓦斯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布局。
电力产业变废为宝。平朔矿区原煤硫分和灰分含量高,在商品煤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洗中煤、煤矸石和煤泥,这些低热值燃料曾被视为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如今,在安太堡低热值煤热电厂,这些“废料”正焕发新生。电厂副总经理刘流指着储煤场四五万吨含煤矸石和煤泥的燃料煤堆介绍:“这些原本价值低廉的废弃物,经过发电转化,不仅变成了清洁电能,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和价值最大化。”
“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先后以参股或控股的形式,在平朔矿区及周边建成了五家电厂。其中,两家于2009年投产,一家于2013年投产,另两家分别于2020年10月、2025年1月建成投产。”该公司副总经理苏炼说,“它们每年共消纳平朔洗中煤、煤矸石和煤泥1500万吨左右,年总发电量205亿千瓦时。”
瓦斯发电节能环保。该公司于2017年6月和2019年5月先后成立清徐平朔工业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和山西中煤平朔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分别负责清徐县小回沟和沁水县里必两个瓦斯发电项目。这两个项目总投资6.57亿元,总装机容量达87兆瓦,年消耗矿井瓦斯1.2亿立方米,年发电量约3.6亿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煤16万吨,年创效益超2亿元。
新兴能源朝气蓬勃。“近年来,公司按照‘一核心两融合三带动’模式布局新能源产业,即:以光伏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多种能源融合开发,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新能源上下游产业聚集,带动工业、电替代油、氢能应用,带动碳汇产业发展。”平朔新能源公司经理张雪松说。
在取得国家入网指标的前提下,截至2025年6月底,该公司利用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建成了100兆瓦和160兆瓦两个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并实现并网发电,设计年均发电量分别为1.6亿千瓦时和2.9亿千瓦时,总占地面积560公顷,还有3.25兆瓦、1.2兆瓦和10兆瓦三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它们全部按照企业自发自用的模式设计,分别于2023年9月、10月和2024年4月建成发电。年均发电量4000万千瓦时,年节约电费1600万元。
煤炭生产智能化、低碳化
2020年10月,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率先启动我国智能化矿山的建设,截至2025年6月已累计投入近4亿元,建成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1座、省级智能化煤矿6座、智能化综采及掘进工作面16个,以及13个智能化固定岗位和无人值守岗位,实现岗位优化170人。目前,集团所属煤矿已全部完成智能化建设,并在露天矿智能化领域树立了行业标杆。
在平朔东露天煤矿,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该矿已构建起集钻孔、爆破、土岩剥离、采煤、运输、排弃于一体的全流程智能化生产体系。该矿集控中心一名主管自豪地说:“从前,调度室的电话声、对讲机声此起彼伏,现在这种情况没有了。坐在集控中心大屏幕前,颇有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感觉,只要轻轻点击几下鼠标,就可全局把控矿坑生产和各种设备的运行情况。”截至2024年底,东露天煤矿已实现2台电铲、9台矿用卡车及13台辅助设备的协同编组无人驾驶作业,成为国内首个在真实作业场景下具备常态化编组运行能力的示范项目。同时,部分钻机、推土机等辅助设备也实现了无人化作业。
2023年4月建成的东露天煤矿选煤厂,是国内最大的选煤厂之一,年入选能力2500万吨,其智能化系统可实现远程精准控制。工作人员介绍:“只需在集控中心或移动端输入参数,系统就能自动调节介质比重,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同样,平朔矿区现存的4座井工煤矿,分别于2023年和2024年通过了山西省智能化矿井中级评定。其智能综采工作面,实现了采煤机自动化远程控制采煤、工况数据实时上传,液压支架实现成组拉架、自动跟机移架等多种功能。其智能掘进工作面实现了掘进机定位、定向导航、坡度追踪、远程控制、自动掘进作业等等。
随着平朔矿区露天矿与井工矿智能化建设的全面推进,生产效率与安全系数得到显著提升。这一变革使矿工工作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传统的井下作业转向集控中心操作,由“黑领”工人变为技术型“白领”。
煤炭生产低碳化,不仅体现在智能化上,还体现在电动卡车替代燃油卡车方面。截至2025年6月底,平朔矿区已有载重120吨和220吨的32台充电卡车替代燃油卡车作业。该公司原来200多台燃油卡车全部使用电能卡车替代后,每年节约燃料费65%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0吨,节能降耗、绿色低碳的煤炭开采方式将显著提升环保效益,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七大产业联动化、效益化
如同劣质煤与燃煤电厂的深度耦合,平朔矿区的煤炭、燃煤电、煤化工、新能源、生态、制造、综合服务七大产业,通过相互联动、致密高效、良性循环,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产业生态。
以平朔劣质煤为原料的平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2019年10月底完成竣工验收正式投产。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生产合成氨、硝酸、硝铵、液化天然气共1079.57万吨,生产轻烃、多元烃、硫磺等副产品26.47万吨,其中八成产品销售率为100%。2021年1月至2025年6月,四年半实现净利润15.77亿元。硝酸铵还走出了国门,远销老挝、蒙古等国。
平朔宇辰公司自主制造的产品主要有进口重型采矿设备的厢斗、铲斗、履带板、斗齿等,输送机及其配件,还有油脂、胶管胶带等。这些自制产品不仅创造了利润和就业岗位,更以便捷和价格优势提升了整个平朔矿区设备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依托矿区复垦发展起来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早已成为全国矿山企业的典范,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
如今,中煤平朔集团公司正全力推进“再建一个新平朔”的宏伟工程。作为能源领域的先行者,企业传承“勇立潮头、善为人先”的平朔改革开放精神,以“事不避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厚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锁定“效率高、效益好、可持续、引领行业”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目标,在能源革命的新征程中,奋力书写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1985年7月1日,我国首座中外合作经营的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平朔安太堡矿正式开工建设。这座设计年产原煤1533万吨的现代化煤矿,仅用两年多时间便建成投产,不仅创造了中国煤矿基建的新速度,更开创了我国大型煤矿露天开采的新纪元。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坚定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转型发展科学路径,以能源革命为引领,推动产业向智能化、低碳化升级,构建起多能互补的新型产业格局。如今的平朔矿区已发展成为拥有3座现代化露天煤矿、6座配套选煤厂、4条铁路专用线,原煤年产能突破亿吨的特大型能源基地。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已彻底改变传统一煤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成了煤炭开采、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生动诠释了新时代能源企业的转型之路。
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使我国煤炭工业一举跨越了与发达国家30年的技术代差,在我国煤炭工业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这片被誉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热土,以“勇立潮头、善为人先”的精神谱写了改革传奇。如今,平朔矿区正从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升级为能源革命的创新高地,构建起煤炭、燃煤发电、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生态修复、综合服务七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形成产业联动、循环共生、活力迸发的新型产业体系。
能源结构多元化、绿色化
能源结构多元化,指平朔矿区的能源产品结构由2011年之前煤炭生产占95%以上的单一格局,转变为煤炭、燃煤发电、瓦斯发电与新能源(光伏、风电等)协同发展的多元体系。这一转型既包括对传统煤炭产业链的深度延伸,又涵盖对瓦斯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布局。
电力产业变废为宝。平朔矿区原煤硫分和灰分含量高,在商品煤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洗中煤、煤矸石和煤泥,这些低热值燃料曾被视为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如今,在安太堡低热值煤热电厂,这些“废料”正焕发新生。电厂副总经理刘流指着储煤场四五万吨含煤矸石和煤泥的燃料煤堆介绍:“这些原本价值低廉的废弃物,经过发电转化,不仅变成了清洁电能,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和价值最大化。”
“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先后以参股或控股的形式,在平朔矿区及周边建成了五家电厂。其中,两家于2009年投产,一家于2013年投产,另两家分别于2020年10月、2025年1月建成投产。”该公司副总经理苏炼说,“它们每年共消纳平朔洗中煤、煤矸石和煤泥1500万吨左右,年总发电量205亿千瓦时。”
瓦斯发电节能环保。该公司于2017年6月和2019年5月先后成立清徐平朔工业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和山西中煤平朔清洁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分别负责清徐县小回沟和沁水县里必两个瓦斯发电项目。这两个项目总投资6.57亿元,总装机容量达87兆瓦,年消耗矿井瓦斯1.2亿立方米,年发电量约3.6亿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煤16万吨,年创效益超2亿元。
新兴能源朝气蓬勃。“近年来,公司按照‘一核心两融合三带动’模式布局新能源产业,即:以光伏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多种能源融合开发,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新能源上下游产业聚集,带动工业、电替代油、氢能应用,带动碳汇产业发展。”平朔新能源公司经理张雪松说。
在取得国家入网指标的前提下,截至2025年6月底,该公司利用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区建成了100兆瓦和160兆瓦两个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并实现并网发电,设计年均发电量分别为1.6亿千瓦时和2.9亿千瓦时,总占地面积560公顷,还有3.25兆瓦、1.2兆瓦和10兆瓦三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它们全部按照企业自发自用的模式设计,分别于2023年9月、10月和2024年4月建成发电。年均发电量4000万千瓦时,年节约电费1600万元。
煤炭生产智能化、低碳化
2020年10月,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率先启动我国智能化矿山的建设,截至2025年6月已累计投入近4亿元,建成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1座、省级智能化煤矿6座、智能化综采及掘进工作面16个,以及13个智能化固定岗位和无人值守岗位,实现岗位优化170人。目前,集团所属煤矿已全部完成智能化建设,并在露天矿智能化领域树立了行业标杆。
在平朔东露天煤矿,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该矿已构建起集钻孔、爆破、土岩剥离、采煤、运输、排弃于一体的全流程智能化生产体系。该矿集控中心一名主管自豪地说:“从前,调度室的电话声、对讲机声此起彼伏,现在这种情况没有了。坐在集控中心大屏幕前,颇有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感觉,只要轻轻点击几下鼠标,就可全局把控矿坑生产和各种设备的运行情况。”截至2024年底,东露天煤矿已实现2台电铲、9台矿用卡车及13台辅助设备的协同编组无人驾驶作业,成为国内首个在真实作业场景下具备常态化编组运行能力的示范项目。同时,部分钻机、推土机等辅助设备也实现了无人化作业。
2023年4月建成的东露天煤矿选煤厂,是国内最大的选煤厂之一,年入选能力2500万吨,其智能化系统可实现远程精准控制。工作人员介绍:“只需在集控中心或移动端输入参数,系统就能自动调节介质比重,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同样,平朔矿区现存的4座井工煤矿,分别于2023年和2024年通过了山西省智能化矿井中级评定。其智能综采工作面,实现了采煤机自动化远程控制采煤、工况数据实时上传,液压支架实现成组拉架、自动跟机移架等多种功能。其智能掘进工作面实现了掘进机定位、定向导航、坡度追踪、远程控制、自动掘进作业等等。
随着平朔矿区露天矿与井工矿智能化建设的全面推进,生产效率与安全系数得到显著提升。这一变革使矿工工作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传统的井下作业转向集控中心操作,由“黑领”工人变为技术型“白领”。
煤炭生产低碳化,不仅体现在智能化上,还体现在电动卡车替代燃油卡车方面。截至2025年6月底,平朔矿区已有载重120吨和220吨的32台充电卡车替代燃油卡车作业。该公司原来200多台燃油卡车全部使用电能卡车替代后,每年节约燃料费65%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0吨,节能降耗、绿色低碳的煤炭开采方式将显著提升环保效益,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七大产业联动化、效益化
如同劣质煤与燃煤电厂的深度耦合,平朔矿区的煤炭、燃煤电、煤化工、新能源、生态、制造、综合服务七大产业,通过相互联动、致密高效、良性循环,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产业生态。
以平朔劣质煤为原料的平朔能源化工有限公司,2019年10月底完成竣工验收正式投产。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生产合成氨、硝酸、硝铵、液化天然气共1079.57万吨,生产轻烃、多元烃、硫磺等副产品26.47万吨,其中八成产品销售率为100%。2021年1月至2025年6月,四年半实现净利润15.77亿元。硝酸铵还走出了国门,远销老挝、蒙古等国。
平朔宇辰公司自主制造的产品主要有进口重型采矿设备的厢斗、铲斗、履带板、斗齿等,输送机及其配件,还有油脂、胶管胶带等。这些自制产品不仅创造了利润和就业岗位,更以便捷和价格优势提升了整个平朔矿区设备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依托矿区复垦发展起来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早已成为全国矿山企业的典范,多次获得国家级荣誉。
如今,中煤平朔集团公司正全力推进“再建一个新平朔”的宏伟工程。作为能源领域的先行者,企业传承“勇立潮头、善为人先”的平朔改革开放精神,以“事不避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厚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锁定“效率高、效益好、可持续、引领行业”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目标,在能源革命的新征程中,奋力书写转型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