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五谷楼书话
中国历代榜眼
文/图 陈永胜
文章字数:2866


  有关历代状元方面的专著实在不多,相比之下,历代榜眼和探花的专著就少得更加可怜了。前几年我从网上购买了《中国历代榜眼》和《中国历代探花》,今天就先来谈谈《中国历代榜眼》一书。
  此书由王鸿鹏、王凯贤、张荫堂编著,解放军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一版一印,平装32开本,459页,376千字,印数8000册,定价30元。这是我国目前为止首部全面介绍历代榜眼的专著。
  金榜题名第二人,榜眼殊荣天下闻。榜眼,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排名仅次于状元的人,但就其学识水平、治国平天下的能力来看,并不在状元之下,有的甚至在状元之上。事实也证明,历代著名的朝廷重臣以及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名流等人中,榜眼是不乏其人的。《中国历代榜眼》一书整理辑录了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及太平天国的文举概况和榜眼名录。
  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开考进士科开始到唐朝结束,共开考234次,产生进士4321名。据本书作者介绍,收集到的有确切记载的第二人及第(榜眼)34人。唐初,进士科只考时务策题5道,高宗调露二年(680)增加帖经(以填空方式默写经书)和杂文(以旁征博引、名言警句告诫今世句)。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开始,增加了诗赋。武则天夺取政权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为由,令试者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级。糊名制从此开始。
  进士科放榜一般在墙上贴4张黄纸,状元、第二名、第三名排在最前面。唐代进士及第时称“迁莺”,及第后要大会于曲江亭,在杏花园初会,称其为探花宴。后在慈恩塔题名,形成定制,一直延续到唐末。其实在整个唐代,并没有“榜眼”这个称谓,当时只称某科进士第二人。《中国历代榜眼》一书对唐代的29位榜眼做了系统的介绍。其中,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科孙伏伽榜进士第二人的李义琛,就是我国科举史上的第一位榜眼。像上官仪、岑参、王建等进士第二人,在后世也是颇有名气的。
  五代十国时期,先后开科47次,已知的榜眼10人。在这10位榜眼中,有一位叫李昉的人是很有名气的,他奉敕编撰的《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太平广记》至今享誉海内外。李昉(925-996),字明远,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五代后汉乾祐元年(948)戊申科王溥榜进士第二人,官至中书舍人、翰林学士,72岁卒,赠司徒,谥文正。著有《李昉集》五十卷、《二李唱和集》一卷。
  为什么说中国的科举制度完备于宋朝呢?这是因为它在省试(礼部主持的全国统一考试)之上创立了殿试制度。北宋太祖开宝六年(973),赵匡胤以讲武殿为考场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形成了州试、省试、殿试的三级考试。殿试又称御试、廷试,是三级考试中最高级别的最后一次考试。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以后,殿试合格者分为五甲,一甲后来止于三人,状元是第一甲第一名,榜眼是第一甲第二名,探花是第一甲第三名。殿试分甲从此开始。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改革贡举,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罢明经诸科,专以进士一科取士。达到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完全就是进士一科取士了。这是我国科举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唐代科举及第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必须得经过吏部的考试,及格后才能入仕做官。宋代贡举登科后,除第五甲需守选外,第一至第四甲登科者,均不需再参加吏部的考试,可以直接注拟职事官,其授官也比较优待。宋朝通过科举选拔了大批知识分子参与政事,尤其在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绝对优势。如北宋宰相共71人,其中科举出身者65人,占92%;副宰相(包括参知政事,中书、门下侍郎,尚书左、右丞)共153人,其中科举出身者139人,占91%。南宋时科举出身者所占比例更高。
  从北宋到南宋的三百余年中,共计产生118榜进士,产生状元、榜眼、探花各118人。在这118名榜眼中,第一位榜眼是李彦颖,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科吕蒙正榜第二名,官至台州通判、浙东安抚使。《中国历代榜眼》共收录榜眼95人,比较有名的有韩琦、王珪、刘敞、潘良贵、陈俊卿、罗点、叶适、陈宜中等人。
  辽代自太宗耶律德光会同初年(938)开科取士,到天祚帝耶律延禧天庆五年(1115)被金灭亡止,大约开科60次,赐进士约3000余人。其中榜眼有姓名可考者仅4人。
  金代的进士考试有词赋、经义、策论三种科目。先后开科41次,有姓名可考的榜眼11人。
  元朝建立后一直废弃科举,直到仁宗延祐二年(1315)开科取士开始,到顺帝二十六年(1366)止,共开进士科16次,有姓名可考的榜眼10人。其中的马祖常、欧阳玄、褚不华等人颇有名气。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下诏实行科举考试。其考试分郡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种。郡试也叫小考或童试,由府、州、县考选俊秀诸生,中式者称秀才。乡试,即秀才试之于省会,中式者称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年会试,各省考取的举人试之于京师礼部,中式者称贡士,第一名即是会元。会试之后,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称殿试,也叫廷试。只考策问一场,取中者称进士,分为一、二、三甲。第一甲只取三人,依次名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明朝科举考试只有进士科一科,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考试文体为八股文。明朝科举共开90科,由于洪武三十年举行过“南北榜”两次科考,所以产生的状元、榜眼、探花各91名。明代榜眼的成就在历史上是极其辉煌的,远远超过前几代。他们中官至宰辅者16人,官至尚书职位者8人,官至南、北国子监祭酒的27人,官至国子监司业的6人。死后获得朝廷谥号的27人。《中国历代榜眼》对明朝的90名榜眼做了系统介绍。
  清代科举考试制度沿袭明制。所不同的地方在于例授官职的不同,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官,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而二甲、三甲要经过官选,入翰林院深造三年,考核后才能授职。
  清朝从顺治三年(1646)开科取士,到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止,共开进士科、恩科112次。其中顺治九年(1652)和顺治十二年(1655)两科均增设满汉榜,每科两榜状元、榜眼、探花各一名。因此,清代产生的榜眼为114人。《中国历代榜眼》一书悉数做了介绍。
  清代榜眼中也出了不少宰辅大员、文学家、校刻家、政论家等。比如:孙在丰,康熙九年(1670)庚戌科榜眼,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同时,孙在丰又是著名的文学家,著有《扈从笔记》《冬巡日记》《下河集思录》等书。王鸿绪,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科榜眼,《明史》总裁官,雍正元年(1723),官至户部尚书。同时他也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任兰枝,康熙五十二年癸巳科榜眼,乾隆元年任礼部尚书,先后调任户部、兵部尚书。等等,类似的榜眼不胜枚举。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王赓荣,他是山西朔州(今朔城区)人。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榜 眼。光绪十一年(1885),累迁为御史,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后官至广西浔州府知府。王赓荣是明清两代朔州人取得科举考试成绩最高的人。他的书法造诣颇高,深得慈禧太后赏识。如今的朔城区马邑博物馆藏有他的真迹数轴,有兴趣者不妨一饱眼福。
  太平天国取得政权后,也曾开科取士。开科的次数虽说不详,但已知榜眼姓名的人为三人,《中国历代榜眼》全部做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