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晚报 >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
畅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山阴县综治中心化解矛盾纠纷有实招
文章字数:1710
  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如何高效化解矛盾纠纷是绕不开的“必答题”。“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也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承诺。今年以来,山阴县面对基层治理中资源分散、群众“多头跑”的老大难,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巧做“四道加法”,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筑起社会治理的坚实堡垒。
  四梁八柱筑根基综合治理聚合力
  走进山阴县综治中心,1400多平方米的空间井然有序,综合接待大厅宽敞明亮,便民服务、休闲等候、业务办理、法治服务等五大区域划分清晰。法院、公安、司法、信访、人社、住建等十余个部门常驻办公,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轮流入驻,乡镇街道随时响应,“两代表一委员”、金牌调解员、法律专家等社会力量汇集于此。群众反映矛盾纠纷、寻求法律帮助、咨询政策疑问,只需迈入一个门。“就像进了‘政务超市’,啥烦心事都能找到对口柜台,真省心!”前来咨询土地政策的李大姐感触颇深。
  硬件是基础,机制才是核心动力。中心建立起“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快速响应链条。遇到复杂纠纷,中心一声“哨响”,相关职能部门迅速集结,协同处置。前台推行“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杜绝推诿扯皮;后台依托《来访诉求登记受理办理机制》,诉求统一登记,依法精准流转,全程跟踪督办。考核机制更是硬杠杠——派驻人员的纪律、服务态度、群众满意度、案件办结率直接挂钩其原单位的年终绩效。
  智慧调解全天候源头化解暖人心
  山阴县综治中心的妙招,在于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田埂上、灶台边。他们提炼出独具特色的“炕头聊心事,地头解难题”工作法。工作人员带着“一颗诚心、一张笑脸、一句暖语、一杯热茶、一声祝语”下沉村居,坐在群众的炕头拉家常,蹲在纠纷的地头看实情。
  仁义乡的老丰和邻居因排水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成了派出所“常客”。多次调解无效,矛盾眼看升级。恰逢当地新编廉政历史剧《王家屏》上演,剧中“仁义巷”的故事让干部们有了主意。他们邀请老丰看戏,并结合剧情耐心讲述邻里和睦的深意。“王家屏能为‘仁义’让出三尺巷,咱这排水沟就不能各退一步?”一句掏心窝子的话触动了老丰。疙瘩解开后,这个曾经的“上访户”还主动当起了村里的义务调解员。
  在数字时代,解纷也搭上了快车。中心深度融合“综治视联网”和“全科网格智慧平台”,打造云端调解室。群众动动手指,就能在线反映问题、预约调解、视频连线专家,实现调解不出门。同时,线下“1+N”特色调解模式遍地开花:“洪涛邻里”专啃物业纠纷硬骨头,“义警队伍”活跃在治安调解一线,“乡贤能人调解组”深耕乡村土地矛盾,“四大党委调解组”啃下企地阻工纠纷的硬骨头……像县司法局“老刘调解室”、广武长城“夫妻网格调解室”等一批接地气的品牌调解室,已成为让群众信赖的“解忧驿站”。截至目前,今年中心已排查化解矛盾纠纷717件,11件陈年信访积案得以消融。
  破题解难见真章“一站”效能惠万家
  山阴县综治中心的实体化运行,最生动的注脚是千家万户愁事的解决。长期以来,星火小区居民饱受断电之苦,一台服役近20年的老变压器,在2025年除夕夜彻底“罢工”,烧坏了大批电器,点燃了积压已久的民怨,居民集体拨打12345、110。中心接报后迅速吹响“集合哨”,创新采用“居民合理集资+村委会监管+供电专业施工”模式。居民每户1000元,多退少补;村委会管好资金,组织土建;电力公司承担价值约60万元设备及专业施工。仅用数月,2台崭新的变压器矗立,全电缆铺设完成,小区150多户彻底告别“用电荒”。
  春耕时节,杨某却心急如焚。336国道施工方不慎挖坏了他家耕地边界,春灌春播眼看要耽误,补偿协商又陷入僵局。中心联合调解组闻讯而动,召集公安、司法、信访、自然资源、乡镇干部及法律专家,直奔田间地头。现场勘验、厘清责任、释法说理,不到2小时,一场可能升级的冲突在高效的“一站式”联动下烟消云散。
  从设施陈旧的老旧小区焕新,到剑拔弩张的邻里握手言和;从积压多年的信访坚冰消融,到春耕农时的及时保障,山阴县综治中心用“一中心统筹、一窗口受理、一站式解决、一体化联动”的生动实践,将“枫桥经验”的精髓深深植入这片土地,激活了综治平台服务“细胞”,拓展了基层治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群众“只进一扇门、办理所有事”的目标。
  (赵娟娟 刘跃玲)